淨空法師:我很想幫助年輕人,我希望我能照顧大家、能夠培養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42集  2012年月7日24講於香港

 

    佛最大的障礙就是不信,或信裡頭還夾雜者懷疑

 

  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那麼佛教導眾生真正的意思就是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把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放下,就明心見性了,他自己是過來人,給我們做了榜樣。

  世尊在三十歲的時候放棄參學,過去參學十二年,放棄參學,到恒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就是菩提樹,在這個樹下入定,入定乾什麼?就是把這三種煩惱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一放下就大徹大悟,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通通現前,這叫成佛,這叫證得一切智,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不離自性”。既然明心見性了,自性所變的一切法哪有不知道的道理!這個不必學,自然知道,是自性變的,自性怎麼會不知道。

  我們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懷疑了,真接受了,這叫真實的信心。這個信心比什麼都可貴,因為“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也就是說無量無邊功德成就,最初第一個因就是“信”。那麼由此可知,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不信,信裡頭還夾雜者懷疑,為什麼你修行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你的信心裡頭夾雜者許多疑慮、懷疑。顧慮,不是別的,這真正是第一個因素。《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頭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長”是生長,“養”是培養,生長、培養一切善根,信心!

  我們的信心沒有建立,一定要想方法去建立;建立之後,好好的去養護它、保護它,不要受外面境界動搖。信心如果一動搖,我們這一生無論怎麼樣去學習,只可以說在佛法裡頭種一點善根,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殊勝的果報。殊勝果報最低的是超越六道輪迴,這個不能不知道。

  信心怎麼培養?從哪裡生起來?大乘教裡頭佛常說,能生決定信心的無一不是過去生中培養出來的。佛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生遇到佛法冥冥當中得諸佛威神加持,這信心才生得起來,不是偶然的。那我們今天反省,我們自己得人身、聞佛法,又聞到大乘,而且聞到大乘裡頭最殊勝的淨宗法門,這就說明,我們也像《彌陀經》上所說的,過去生中決定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這一生遇不到,遇到也不相信,也不容易遇到這個法門。這是一生頂尖的成就,什麼叫頂尖?成佛了!不是成阿羅漢、菩薩,一生圓滿成佛,這是多大的善根,多大的福德,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善知識是經典、佛菩薩及祖師大德的教誨

  那麼為什麼到今天學了十幾年了、幾十年了信心還不能夠建立?這個問題在“緣”,總在遇緣不同。緣遇到了,怪自己懈怠、懶散,沒有真正接受善知識教。善知識是經典、佛菩薩教誨、祖師大德的教誨,沒有認真去學,所以這個善根一直不能堅定。從什麼地方看呢?我們自己真的看不出來,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你沒有做到的,你知道了沒做到不要以為你自己真知道了,你自己並不知道,你自己並不相信;如果真的相信了、真的知道了,你一定會做到。他說這些話,告訴我用這個標準去檢驗自己那個“信”是不是真的,“解”是不是真的,這個很有道理。許多人自以為知道了,沒做到,那其實他根本不知道,他根本不相信。這個標準是我在年輕時候章嘉大師那裡得到的,這是個真善知識,那怎麼辦呢?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多次的勸勉學人,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以經教為基礎,為什麼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不中斷?這個意思:唯有經教能幫助我們種善根,能幫助我們建立信心。你解的越深,信心越堅固;你解的很淺薄,深度不夠,你信心會動搖,道理在此地。

  我們原本有善根,但是不足,為什麼呢?遇到淨宗,把它看輕了,以為這個在大乘教裡頭不值得學習,它層次太低了,總以為《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這是高深的佛法。這是如來究竟的大法,我們這個解錯了,有問題,還好沒有把教放棄,這個問題不怕,只要你深入經藏,深入經藏之後,於是我們境界提升了,看到《華嚴》 、《法華》最後都導歸極樂,最明顯的是文殊、普賢在《華嚴經》末後,這兩位菩薩發願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並且率領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這使我們感到非常震驚。

  回過頭來再細細的去觀察,以前看經粗心大意,沒有看到這個門道。再仔細觀察,明白了《華嚴》之所以能圓滿靠什麼?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一往生極樂世界皆做阿惟越致菩薩。不說別的,單單說這一句就超過《華嚴》了。往生到華藏世界,是皆做阿惟越致菩薩,但是向上提升要一節一節的上去,四十一個階級,不可以立等;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四十一個階級,可以立等,那這個法門就比《華嚴》殊勝。憑什麼道理?淨宗所憑藉的道理就是“是心是佛,是心做佛”,也正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在極樂世界,實報土初住菩薩就可以立等證得十地菩薩,甚至於證得等覺菩薩可以立等。這個道理是你的心是佛,完全看你的心。不看事,看你的心,也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們的,完全看你放下多少,不在修行功夫長久,與這個不相干。

    早上起來到晚上一天當中接觸的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

  我選定這個法門,我不改了,我這一心一意學到底。比阿羅漢更高的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來勸你,告訴你有一個法門比這更好,動不動心?最後諸佛來勸你,你還是堅持不動搖。最後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來告訴你,我還有一個法門,比這更快、更殊勝。你感謝阿彌陀佛,我既然選定了,這個法門是你說的,我不願意再改,我一直修下去,這才叫真信,這才叫真正不動搖,沒有一個不成就,萬修萬人去。

  至於別人怎麼說,不要批評,各人因果各人承當,不要攪和到那個圈子裡頭去。所以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自己要有目標,不能因外面人的閒言閒語動搖了你的信心,這是最可怕的一樁事情。

  那麼對於一切法門,要像善財童子一樣:禮敬、稱讚、供養、感恩戴德。為什麼感恩?感佛的恩 ,佛開這麼多法門,度無量無邊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我們代一切眾生感恩,自己學的這個法門如如不動。像善財五十三參,善財是學念佛法門,真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出去參訪,參訪就是接觸。我們從早上起來到晚上,這一天當中接觸多少人、事、物,這就是五十三參。天天五十三參,我們五十三參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會被別人打閒岔,縱然沒有改變我們的修行方向、目標,可是讓我們修行功夫時時中斷,這就是受干擾,什麼時候才真正不中斷,我們看到有不中斷的,鍋漏匠的功夫不間斷,他不跟外頭人接觸,就像閉關一樣,沒有閉關之名,他有閉關之實,實在他是閉關,他每天所干的就是念佛、拜佛,他沒有別的事情,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幹,他真用功,不懈怠,三年如一日,他成就了,他真放下了。他什麼也沒有,有的不過是兩套換洗衣服,出家了,師父舊的衣服給他了。沒人認識他,所以也不會有人供養他,師父供養。他就是“老實、聽話、真幹”,六個字成功了。這六個字真正了不起,這六個字就是真正修行人。有人問劉素雲,你怎麼修成的,劉居士就是告訴他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她完全做到了。這是古今中外所有修行人成功的秘訣。

  我們知道,但是沒做到,這個原因就是煩惱習氣太深了,每天生活是跟著煩惱在兜圈子,沒有把煩惱放下。那些功夫得力的人,煩惱放下了,不能完全放下,他天天都放一點,放個十年大概差不多全放下了,功力現前了,這是一個門路,而且很快,非常有效。第二種是經教,這就是印祖所說的我們的信心不能堅定,是對於這樁事情認識不清楚,對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對阿彌陀佛認識不清楚,對我們娑婆世界認識也不清楚,所以信心、願心都不能建立。怎麼辦呢?經教。經教也是遇緣不同,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他遇到的善知識一定教他“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要能真幹,會成就。

  ……

  那麼第二種遇到經教,他採取的是“廣學多聞”,這是知識分子的習氣,我年輕的時候,想走“一門深入”,沒有機會,沒有人護持,所以與大眾廣結法緣。廣結法緣就得恆順眾生,這個人喜歡聽《金剛經》,那個人喜歡聽《楞嚴經》,所以我沒有固定的住所,足跡走遍全世界,人家想听什麼經,我們就得講什麼經,大大小小經典講了幾十部,不是“一門深入”,是走“廣學多聞”。

    我很想幫助年輕人,我希望我能照顧大家、能夠培養你

  我沒福報,到老了,講經教學五十多年了,累積一點福報,這點福報,我很想幫助年輕人,我希望我能照顧大家,你們真正發心,我們有個小道場,就能夠培養你。你學一部經,專講這部經,除了聽經、學教之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都不要,一切放下。四事供養,我不會讓大家缺乏。這個四事:飲食、衣服、臥具、再就是醫藥,其它都不需要。我要有緣分,晚年能住在一個寺廟,我不當主持,這個主持要是菩薩,我們能夠密切合作,我就會勸他要照顧下一代、保護下一代,把下一代帶起來,帶上十年、二十年,成就了。這個十年、二十年,最好他不下山,他不出寺院的大門,等於閉關一樣,他心是定的,所以他能得定,他能開智慧。道業不成就,不出來講經,這個標準就是“我沒有開悟,我不出來”,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再出來講經。這是真正培養人才的方法。

  早年我訪問日本,日本前後去過七次,應該是在第四次的時候,我特地訪問日本的比叡山,這是佛教聖地,日本十三個宗派祖師、開山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日本人稱這個山是佛教的母親,人才都是在這裡訓練出來的。他們的主持人接見我的時候,我向他請教: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這山上修行,至少在山上住多少年?他告訴我:最少的十四年,長的有三十多年,真成就之後,名聲外面傳出去,自然有人來禮請,下山建立一個宗派,領眾熏修,這些大德都“通宗通教”,有不少“顯密圓融”。古人這些教誨、這些方法,不是偶然得來的,像這經上所說的“真實智慧,真實利益”。

  我們要想正法久住,佛教再興旺起來,不走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佛學院行不行,佛學院培養佛教的學者,不能培養祖師大德。因為佛學院不是以開悟為目標,佛學院崇尚“廣學多聞”,不是崇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它不是走這個路子的。這是兩條道路,我們要走哪一條?祖師的道路很辛苦,但是這裡頭有真正的法喜,會學的很踏實,活得很快樂,不開悟不下山,這真正參學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