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弟子規》中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   

我們今天希望孩子的成績好,是養成他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是他的責任,他的孝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是每天固定讀書,不放逸;再來,有很好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弟子規》就有,“方讀此,勿慕彼”,學習要專注;“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所以教導孩子學習,就要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學習,才是學問。可是我們現在學的東西都考試用而已,那反而學習的東西跟生活脫節,甚至於學得愈多,都不做了,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就傲慢了,反而瞧不起父母,瞧不起長者,這就麻煩了。

所以知識還要伴隨著德行成長才好。不然你說,小學二、三年級,學了牛頓定理,跑回 去問他媽:“媽,妳知不知道牛頓第二定律?”他媽說:“不知道”,孩子說:“媽,妳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真笨!”,那就長浮華。所以《弟子規》對於學習的正確心態,引導得非常好,這都是學習的心境。    

包含“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只要上課不明白,遇到的事不明白,趕緊記下來去請教老師,請教有智慧、有經驗的人。那孩子這個習慣養成,他都是主動學習,一聽不懂,趕緊去問他的老師。其實老師最歡喜的就是學生好學,我們的孩子養成今日事今日畢,沒聽懂的趕緊問,就得到老師最好的關懷跟照顧,孺子可教也。

所以這就是主動學習的方法。包含《弟子規》還說“寬為限,緊用功”,讀書要有計劃,每天應該讀哪些東西,立定目標。“工夫到,滯塞通”,不是每天混日子。“明日復明日”,明天再說,明天再說,“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我這一生都等著明天,“萬事成蹉跎”,很多事情就都耽誤過去了。所以人只能把握當下,不能寄望明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