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對邪淫全方位的開示

  

怎樣對治邪淫?

慈悲的佛菩薩們不會丟下任何一個與佛有緣的眾生,佛菩薩們有最了不起的法門,可以斷除淫欲,保護我們末法眾生。

 

具體來說分以下幾種:

一、持戒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二、念佛:

《大智度論》

問曰:云何為念佛三昧?

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諸佛。以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問曰:如菩薩三昧種種無量,何以故贊是菩薩念佛三昧常現在前?

答曰:是菩薩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現在前。

復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於十方界若有女人,貪婬煩惱常覆其心,相續有娠深可厭惡,臨當產時受大苦惱,若我名字暫經其耳或複稱念,由是力故,眾苦皆除,捨此身已常為男子,乃至菩提。

《妙法蓮華經》

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三、 持咒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

      惡生濁亂法滅時淫欲火盛心迷倒

  棄背妻婿外貪染晝夜邪思無暫停

  若能稱誦大悲咒淫欲火滅邪心除

  我若廣贊咒功力一劫稱揚無盡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楞嚴咒)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四、修不淨觀

《禪秘要法經》

若淫欲多者。應教觀不淨。

。。。。。。

佛告阿難。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貪婬多者。先教觀佛。令離諸罪。然後方當更教繫念。令心不散。心不散者。所謂數息。此數息法。是貪婬藥。無上法王之所行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此想成者。名第二十數息觀竟。

《賢劫經》

若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

淫欲多人習不淨觀。從足至發不淨充滿。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筋脈骨髓肝肺心脾腎胃大腸小腸屎尿洟唾汗淚垢坋膿腦胞膽水微膚脂肪腦膜。身中如是種種不淨。復次不淨漸者。觀青瘀膖脹破爛血流塗漫臭膿噉食不盡骨散燒焦。是謂不淨觀。復次多淫人有七種愛。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儀容。或著音聲。或著細滑。或著眾生。或都愛著。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黃赤不淨色等亦復如是。若著端正。當習膖脹身散觀法。若著儀容。當觀新死血流塗骨觀法。若著音聲。當習咽塞命斷觀法。若著細滑。當習骨見及乾枯病觀法若愛眾生。當習六種觀。若都愛著。一切遍觀。或時作種種更作異觀是名不淨觀。問曰。若身不淨如臭腐尸者。何從生著。若著淨身。臭腐爛身亦當應著。若不著臭身淨身亦應不著。二身等故。若求二實淨俱不。可得。

人心狂惑為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便知不淨虛誑不真。復次死屍。無火無命無識無有諸根。人諦知之心不生著。以身有暖有命有識諸根完具心倒惑著。復次心著色時謂以為淨。愛著心息即知不淨。若是實淨應當常淨。而今不然。如狗食糞謂之為淨。以人觀之甚為不淨。是身內外無一淨處。若著身外。身外薄皮舉身取之才得如奈是亦不淨。何況身內三十六物。復次推身因緣種種不淨。父母精血不淨合成。既得為身常出不淨。衣服床褥亦臭不淨。何況死處。以是當知。生死內外都是不淨。

五、修般若、空觀和火頭圓通等法門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學品第十》

是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具足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欲具足屍、羼、惟逮、禪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欲知色、痛、想、行、識,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六情內外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十八性,欲消滅淫怒痴,欲消滅吾我想,當學般若波羅蜜;欲除狐疑,欲除犯戒妄見,欲除三界淫諍,欲舍六衰習,欲除四食,欲舍四淵流、四結、四顛倒,欲舍十惡知十善之行,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四禪、三十七品、四等心及佛十八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得覺意三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欲知四禪及四空定,欲得師子遊步師子奮迅三昧者,欲得諸陀鄰尼三昧、首楞嚴三昧、海寶三昧、月幢三昧、諸法普至三昧、觀印三昧、真法性三昧、作無垢幢三昧、金剛三昧、諸法所入門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力淨三昧、月幢三昧、諸法所入真辯才三昧、諸法言所入照十方三昧、諸法陀鄰尼門印三昧、不妄諸法三昧、諸法都聚印三昧、虛空所止三昧、淨三昧、處三昧、不起神通三昧、作上幢三昧,菩薩欲得是諸三昧門及餘三昧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佛說淨業障經》

以不知故入婬女家。時無垢光入其家已。是時婬女於無垢光起染污心。作是思惟。我今必當與此比丘共行欲法。若不從我我將殞命。作是念已即便閉門。語比丘言。願與尊者共行欲事。若不從我我當必死。時無垢光語婬女言。且止大姊。我今不應犯如此事。所以者何。佛所製戒我應奉行。寧捨身命不毀此戒。爾時婬女復更思惟。我今當以咒術藥草令此比丘共為欲事。語比丘言。我今不能令汝退轉毀犯禁戒。但當受我所施之食而入舍內。便咒其食投比丘缽。咒術力故令此比丘便失正念。起於欲心展轉增盛。爾時婬女見此比丘顏色變異。即前牽手共為欲事。

是時比丘與彼婬女共相愛樂行淫欲已。持所乞食還詣精舍。到精舍已。生大憂悔舉體煩熱。咄哉何為破大戒身。我今不應受他信施。我今則是破戒之人當墮地獄。時無垢光向諸比丘同梵行者。說如是言。我今破戒非是沙門必趣地獄。時諸比丘問無垢光。有何因緣而破此戒。時無垢光具說上事。時諸同學語無垢光。仁者當知。此有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得無生法忍。

善能除滅破戒之罪。亦令眾生離諸蓋纏。我今與汝共詣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所。除汝憂悔。時無垢光猶故未食。與諸比丘詣文殊師利法王子所。到已問訊供養恭敬。即以上事具白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語無垢光。汝今且食。食已當共詣如來所問如此事如佛所說當共受持比丘食已。與文殊師利共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卻坐一面。爾時無垢光比丘心懷恐懼不敢問佛。於是文殊師利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上事具白世尊。爾時世尊告無垢光。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告比丘。汝本有心欲犯淫不。答言不也。佛告比丘。汝本無心云何而犯。比丘答言。我於後時乃生欲心。如是比丘。心犯欲耶。答言如是。佛告比丘。我常不言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耶。答言。如是。佛告比丘。於意云何。汝曾夢中受欲之時。心覺知不。答言。覺知。佛告比丘。汝向犯欲豈非由心而覺知耶。答言。如是。若如是者。比丘。寤夢犯欲有何差別。比丘答言。寤夢犯欲無差別也。佛言。於意云何。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答言。如是。佛言。於意云何。如夢諸法是真實耶。答言。不也。佛告比丘。於意云何。寤夢二心俱真實耶。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若非真實是有法不。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所有法為有生不。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生之法當墮阿鼻地獄餓鬼畜生中耶。答言。世尊無生之法尚無所有。而當有墮三惡道耶。佛告比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然諸凡夫愚小無智。於無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別以分別故墮三惡道。復告比丘。諸法無實而現種種所應作事。為著貪欲嗔恚愚癡。凡夫等故分別諸法。不如如故非是真實。復告比丘。

諸法虛誑如野馬故。諸法如夢本性自然逮清淨故。諸法究竟如水中月泡沫等故。諸法寂靜無生老病死諸過患故。諸法無取非是色法不可見故。諸法無聚如虛空故。諸法無性過諸性故。諸法甚深過虛空故。諸法廣大無處所故。法無所作究竟寂故。法無所依境界空故。法無根本畢竟空故。法離蓋纏煩惱結使不可得故。法離熾然性不生故。法無障礙本性淨故。諸法無報猶如影故。諸法如幻不如如故。

法無所依妄分別故。諸法流轉而諸眾生著諸邊故。諸法不起諸緣各各性相違故。法無染愛無所屬故。法無穢污一切結使不可得故。諸法無垢淨過空故。法無微相相寂靜故。諸法調柔性不生故。諸法如如初中後際無差別故。諸法解脫不相屬故。諸法無聞如瓦礫故。諸法非色同虛空故。諸法平等無積聚故。法不可持猶如虛空不可執故。諸法無得智者推求不可得故。

法無擾動三世淨故。法無扼縛破闇冥故。法無荊棘離諸纏故。諸法安隱如涅槃故。法無怖畏過諸畏故。法無彼岸無此岸故。諸法無量過算數故。諸法無相其相空故。諸法無作斷諸願故。諸法無行行虛誑故。法無戲論滅覺觀故。法無窟宅離住處故。法無有濁常清淨故。法同涅槃生不可得空無有故。比丘當知。諸法如是不可宣說。是故我昔坐於道場得無所得。無有一法有出有沒有縛有解。亦無有法有障有纏有憂有悔。所以者何。諸法清淨無雜穢故。

《佛說普門品經》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貪婬?欲從想起,所想無有無實無像無貌無住,處不可得。貪婬如空,愚癡顛倒思想塵勞。法無塵垢,欲虛如空,至於十方求不可見。貪婬無形,愚冥貪懼不得安隱無難懷懼,譬如丈夫無獲懷懼怖舍馳走,得無見空一切皆空,彼無解脫,愚癡顛倒反造逆想,闇冥不解法如虛空。去來今佛解諸貪欲,貪欲無脫,愛想悉空,其譏貪婬則求脫欲,斯皆無本本自然淨,見佛道場平等無想,睹眾如者彼慕離欲,所想虛危乃離諸想,如所發念僥脫貪婬謂當度欲,想無所求不壞本際,貪欲無思本淨如斯,則不想脫。假令度欲則謂為淨,貪欲空無,計此無二,愚冥相二。行者深觀如幻,是則失句發諸想念,貪欲無起假號愛欲,無染著名,諸名無礙知欲無得,睹真究空不懷貪欲,不知見脫。貪欲、佛法等如泥洹,解貪欲陰等離吾我,知貪欲寂等禦憺怕,平等欲陰見如幻化,是為菩薩等遊貪婬。”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爾時,佛語摩訶迦葉菩薩:“學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不自貢高。菩薩常當教十方人愈其病,何等為愈病?淫者以觀為藥,嗔恚者以等心為藥,痴者以十二因緣為藥,疑不信者以空為藥。

佛語迦葉:“。。。。。。。何等心入淫,何等心入嗔怒,何等心入痴,持過去、當來、今現在心入耶?。。。。。。。”

佛語迦葉言:“心無色無視無見。”

佛語迦葉言:“諸佛亦不見心者,本無所有無所因也,自作是因緣,自得是死生。。。。。。

《阿惟越致遮經》

所謂邪淫者愛欲無可得

以故分別說彼則不可動

《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佛言六淨為般若波羅蜜。知人萬物皆當消滅。意不淨向生死愛欲斷。心淨潔智慧成就。是為內摩訶般若波羅蜜從黠慧得度。問曰。何等為檀何等為屍何等為羼何等為惟逮何等為禪何等為般若何等為波羅蜜。佛言檀為布施屍為持戒羼為忍辱惟逮為精進禪為棄惡般若為黠慧。波羅為從生死得度。蜜為無極。是為六波羅蜜。

問曰何以故。正有六波羅蜜。

佛言用人有淫怒嗔恚愚癡故。行布施為除惡貪。持戒為除淫怒。忍辱為除嗔恚。精進為除懈怠。一心為除亂意。智慧為除愚癡。用欲去六事故。作是六波羅蜜。。。。。。。

佛言眼不隨色意不亂念。是為持戒故屬屍波羅蜜。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

不過,我們應該注意,修空觀應該依止龍樹菩薩的中道觀,不要陷入“偏空”,認為邪淫無罪。

六、助行

一些外緣對於戒除邪淫也很重要。

《小道地經》

若淫多。不宜觀伎樂及諸好色。

《佛說四自侵經》

何者是人淫色戲樂。歌舞倡伎。幾何間耶。若如呼吸。慧之明之。改其志分。守身貞潔。世間所有一歸空無。假使歌戲。人不歡樂。不以為快。歌者便恥。眾人迷惑。常樂伎樂。疾病憂至。爾乃愁戚。安隱之時。多事萬端。不為身計。已招萬罪。殃禍響應。不能分別。所因致身。身若畫瓶。內滿不淨。臭處膿血。猶如革囊。裹於不淨。不知內外身當歸盡。常以彩色。脂粉莊嚴。自謂端正。顏貌無雙。不察九孔瘡病流出。斯人之等。羅網所纏。莫能觀身。譬如幻化慌惚不現。唯有道士睹世俗人迷惑如此。

《轉法-輪經》

何謂為苦。謂生老苦病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所愛別苦求不得苦。要從五陰受盛為苦。何謂苦習。謂從愛故而令復有樂性。不離在在貪喜。欲愛色愛不色之愛。是習為苦。何謂苦盡。謂覺從愛復有所樂。淫念不受。不念無餘無淫。舍之無復禪。如是為習盡。何謂苦習盡欲受道。謂受行八直道。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命正治正志正定。是為苦習盡受道真諦也。

《佛說伏淫經》

  聞如是。一時婆加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彼時居士阿那邠祁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卻住一面。阿那邠祁居士卻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世間有幾伏淫而可知者。汝居士。世間有十伏淫。云何為十。此居士。或一伏淫。非法行淫幹彼。非法求淫幹(無所方便為苦)已。亦不自安身。亦不安父母及妻子客使奴婢沙門婆羅門。不有益事。為善得善得生天上。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非法求淫幹彼。非法求淫幹已。自安身父母妻子客使奴婢。而不施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非法求幹彼非法求幹已。自安隱身父母妻子客使奴婢。能施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財。彼如法求財已。不自安樂身。不為父母。不為妻子。不為奴婢。亦不施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財。彼如法求財已。而自安樂身及父母妻子奴婢。不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財。彼如法求財已。而自安樂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財不干彼。如法求財不干已。亦不自安樂身。亦不為父母妻子奴婢亦不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財不干彼。如法求財不干已。自得安樂身及父母妻子奴婢。不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財不干彼。如法求財不干已。自得安樂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彼得錢財於中染著。極染著不見禍變。亦不知棄而貪食之。如是居士。是一伏淫。復次居士。或一伏淫。如法求錢財不干彼。如法求錢財不干已。自得安隱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彼得錢財亦不染亦不著。亦不於中樂。亦不於中住。亦知是禍變。亦能棄捨而食之。如是居士。是一伏淫。此居士。彼或一伏淫。非法求錢財幹彼。非法求錢財幹已。亦不自安隱身。亦不安隱父母妻子奴婢。亦不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是為居士。如是伏淫。伏淫我說此弊惡。此居士。或一伏淫。非法求錢財幹彼。非法求錢財幹已。自安隱身及父母妻子奴婢。不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此居士。此伏淫此伏淫此小胜小胜此居士。彼或一伏淫。如法求錢財不干彼。如法求錢財不干已。自得安樂身及父母妻子奴婢。施與沙門婆羅門。為善得善身生善處。彼得錢財不染不著不持不樂。知是禍變棄捨離而食之。如是居士。食淫最勝最妙最上最好無上勝。猶若居士。有牛乳因乳有酪。因酪有醍醐。因醍醐有酥。因酥有酪酥。此是最勝最妙無上說。如是居士。此諸伏淫如是伏淫。最勝最妙極妙最上。無上無上說頌偈曰。

  非法聚錢財如法如法施

  不施不食之亦不施為福

  二俱為慳濁惡行食此淫

  如法求錢財欲以施為福

  亦施及食之亦能作福德

  二俱不慳濁皆有此伏淫

  有能行智慧伏淫隨所行

  知變有知足知足而食之

  有能行智慧最妙能伏淫

  佛如是說。居士阿那邠祁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樂。

淫欲重的人要注意遠離使人心放逸的歌舞伎樂,黃色書籍和電影更要永斷,以至於美麗美好的服飾和異性都應該少看。

總的來說,“八正道”是必不可少的,“布施”也是斷除淫欲的好辦法。

你已經邪淫,該怎麼辦?(包括手淫)

犯戒者必須有慚愧心,要至誠懺悔,可以滅除業障,免受或少受惡報。

《付法藏因緣經》

世尊所記最後律師。曾於眾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餉之。淫火熾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已尋自悔責極生慚恥。我大愚癡造斯惡業。吾今定非沙門釋子。衣缽盡置三奇杖上。處處遊行高聲唱言。我是罪人不應复著佛法染衣。為釁既重必入地獄。當於何處而得救護。時阇夜多語比丘言。汝今若能隨順我語。當令汝罪尋自消滅。比丘歡喜白言受教。時阇夜多。即以神力。化作火坑其焰猛盛。令此比丘自投其中。爾時比丘為滅罪故。舉身投入大火坑內。於時猛焰轉成清流。才齊其膝都不傷害。時阇夜多告比丘曰。汝以善心至誠悔過。所有諸罪今悉摧滅。即為說法得羅漢道。由是緣故世皆號為清淨持律。

但若不知羞恥,或懺悔不至誠,則必受大苦報。

   《增壹阿含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烏喻,亦當說豬喻。善思念之,吾當演說。”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人喻如烏?猶如有人在寂靜處,恆習淫欲,作諸惡行,後便羞恥,便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譏彈:'此人習欲,作諸惡行。'彼作諸惡行已,向人悔過,自知羞恥。猶如彼烏恆患苦飢,便食不淨,尋即拭嘴,恐有餘烏見言:'此烏食不淨。'此亦如是,若有一人在閑靜處,習於淫欲,作不善行,後便羞恥而自悔過,向人演說,陳所作事。所以然者?或為諸梵行人所見記識:'此人習欲,作諸惡行。'是謂名為人猶如烏。

  “彼云何名為人如豬?若有一人在閑靜處,長習淫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不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等不能得五欲。”彼作惡已,不知羞恥。此人喻如豬恆食不淨,臥於不淨,便自跳踉向於餘豬。此亦如是,若有一人習於淫欲,作諸惡行,亦不羞恥,復不悔過,向人自譽,貢高自用:'我能得五欲自娛,此諸人不能得五欲自娛。'是名為人如豬。是故,諸比丘,當舍遠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破戒者要想免除惡報,應該學“烏”,千萬不要學“豬”。

在戒律中,手淫屬於“可懺悔戒”,懺悔並不再犯可以滅罪。

而邪淫屬於重罪,並不好懺,但念誦“楞嚴咒”懺悔是可以的。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只不過,還是那句話,懺悔並“不再犯”。

不邪淫的功德和利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龍主。士夫補特伽羅。遠離邪淫獲得四智善法。云何為四。所謂降伏諸根。離於散亂。得世間一切稱讚。復得無量營從。

《佛說戒德香經》

不淫色者。人不犯妻。所在化生蓮華之中。

其實,作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清心寡欲,永不邪淫”是最起碼的要求,我們不需要過多的奢求什麼,我們只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其他的一切會水到渠成的。

有人說邪淫無所謂,罪業很少,或是讚嘆淫欲,我們該怎麼面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又有

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燃,墮無間獄。

《大寶積經》

“善臂,云何菩薩摩訶薩具足屍波羅蜜?。。。。。。自不邪淫,教人不邪淫,願不邪淫;。。。。。。。。是菩薩持不邪淫戒,欲令眾生得住無學不淫戒故。“

《佛說梵網經》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佛說大方廣十輪經》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終身遠離邪淫,一切眾生皆為欲流之所沉沒,而能施於無畏無嫉無熱惱害,於己妻色恆生知足,無非法欲。以是善根果報力故,若有宿世邪淫果報,六趣生死流轉諸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而令悉離諸邪淫輪,輾斷惡業令無有餘,乃至成菩提道,生於淨國無女人處,第一清淨,彼諸眾生皆悉化生,不從父母和合受身。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輪也。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乃至不捨一切願行。

    《增壹阿含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行跡。云何為四?有樂行跡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跡;復有樂行跡所行速疾;復有苦行跡所行愚惑;復有苦行跡所行速疾。

  “彼云何名為樂行跡所行愚惑?或有一人貪欲熾盛,瞋恚、愚癡熾盛,所行甚苦,不與行本相應,彼人五根愚暗,亦不捷疾。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以愚意求三昧盡有漏者,是謂名為樂行跡鈍根得道者也。

  “彼云何名為樂根行跡速疾?或有一人無欲.無淫;然於貪欲恆自偏少不殷勤,為瞋恚、愚癡極為減少,五根捷疾,無有放逸。雲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五根。然得五根,成於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利根行於道跡也。

  “彼云何名為苦行跡行於愚惑?或有一人淫意偏多,瞋恚、愚癡熾盛。彼以此法而自娛樂,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苦行跡鈍根者也。

  “云何苦行跡行於速疾?於是,或一有人少欲、少淫,無有瞋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爾時,有此五根,無有缺漏。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為五。彼以此法得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苦行跡利根者也。

  “是謂比丘有此四行跡,當求方便,舍前三行跡,後一行者當共奉行。所以然者?苦行跡三昧者難得,以得便成道,久存於世。所以然者?不可以樂求樂,由苦然後成道。是故,諸比丘,恆以方便,成此行跡。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复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捨離。此三智者所行,不廢斯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大般涅槃經》

“復有說言:'無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舍墮、九十一墮、四懺悔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無偷蘭遮、五逆等罪及一闡提。若有比丘犯如是等墮地獄者,外道之人悉應生天。何以故?諸外道等無戒可犯。是故如來示現怖人故說斯戒。 '若言佛說:'我諸比丘若欲行淫,應舍法服,著俗衣裳,然後行淫。复應生念,淫欲因緣,非我過咎。如來在世,亦有比丘習行淫欲得正解脫,或命終後生於天上。古今有之,非獨我作。或犯四重,或犯五戒,或行一切不淨律儀,猶故而得真正解脫。如來雖說犯突吉羅,如忉利天日月歲數八百萬歲墮在地獄,亦是如來示現怖人。'言波羅夷至突吉羅輕重無差,是諸律師妄作此言,言是佛制,畢定當知非佛所說,如是言說是魔經律。

《佛般泥洹經》端心莫念惡。莫思淫。有淫心者。不成阿羅漢道。夜臥淫欲態欲來者。當念女人惡露。淫意即解。恨怒心來。當念生在地上不久。法可久。

佛告諸比丘。依止毘舍離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為諸比丘制戒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手自斷人命根。是比丘波羅夷不應共住。

《佛說方等泥洹經》又比丘有七覺意,則法不衰,當善念行:一志念覺,倚淨無淫,寂分散意;二法解覺,倚淨無淫,舍分散意;三精進覺,倚淨無淫,舍分散意;四愛喜覺,倚淨無淫,舍分散意;五一向覺,倚淨無淫,舍分散意;六惟定覺,倚淨無淫,舍分散意;七行護覺,倚淨無淫,舍分散意。如是七法,可得久住。

經藏毫無疑問的表明:讚歎淫欲、說邪淫無罪的是魔說,佛子當謹記,並應該以報佛恩的心去勸化眾生遠離淫欲。

其實,在佛陀時代就有些人用自欺欺人的手段,想當然的認為邪淫無罪,這是掩耳盜鈴。

我們看看佛陀是什麼態度。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七@禮三寶品第五十》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茂羅破群比丘與諸比丘尼共相游處,然諸比丘尼亦復好樂共相游處。其有人民稱譏茂羅破群比丘者,是時諸比丘尼極懷瞋恚,愁憂不悅。若復有人毀訾諸比丘尼者,是時破群比丘亦復愁憂不悅。是時,眾多比丘告破群比丘曰:“汝今云何親近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亦復與汝交接?”

  破群報曰:“我今解如來所說教誡,其有犯淫者,罪不足言。”

  眾多比丘復告曰:“止!止!比丘,勿作斯言,莫誹謗如來言教!其誹謗如來言教者,罪咎不少。又復世尊無數方便說淫之穢,其有習淫,使無罪者,終無此理。汝今可捨此惡見,備於長夜受苦無量。”然此破群比丘故與交通,而不改其行。

  爾時,眾多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世尊言:“舍衛城中有一比丘,名曰破群,與諸比丘尼共相交接,然諸比丘尼亦與破群比丘交接往來。我等往彼勸喻,使改其行,然彼二人遂更增益,不捨此顛倒之見,亦不順正法之業。”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破群比丘所,雲:'如來喚卿。'”

  爾時,比丘受如來教,即往到破群比丘所:“汝當知之:'如來喚卿。'”

  破群比丘聞彼比丘語,即往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彼比丘曰:“汝審親近諸比丘尼耶?”

  彼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汝為比丘,云何與比丘尼共相交接?汝今是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破群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佛告比丘:“非汝之法,云何與比丘尼共相交接?”

  破群比丘白佛言:“我聞如來所說,其習淫者,其罪蓋不足言。”

  佛告比丘:“汝愚人!云何說如來習淫無罪?我無數方便說淫之穢污。汝今云何作是語:'如來說淫無罪?'汝好守護口過,無令長夜恆受其罪。”

  佛告之曰:“汝今且止!須吾更問諸比丘。”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汝等頗聞吾與諸比丘說淫無罪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世尊,不聞如來說淫無罪。所以然者?如來無數方便說淫之穢污。設言無罪,此義不然。”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言,我無數方便說淫之穢污。”

  爾時,世尊重告諸比丘曰:“汝等當知:若有愚人習於法行,所謂契經、祗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雖誦斯法,不解其義;以不觀察其義,亦不順從其法,所應順法終不從其行。所以誦斯法者,從欲與人共競諍,意計勝負,亦不自為己有所濟及,彼誦法已,則犯制限。猶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惡蛇。彼若見極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捫其尾,然彼蛇回頭螫蜇其手,由此緣報,便致命終。此亦如是,若有愚人玩習其法,十二部經靡不斟酌,亦不觀察其義。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義故。

  “於是,若有善男子將護玩習其法:契經、祇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說、廣普。彼人誦此法已,深解其義;以解彼深義之法,順從其教,無所違失。所以誦法者,不以勝負之心,與彼競諍。所以誦習法者,欲自纂修有察及。所以誦法者,果有所願,由此因緣,漸至涅槃。猶如有人出彼村落,求覓惡蛇。彼見蛇已,手執鐵鉗,先鑷其頭,後便捉項,不令動搖;設彼惡蛇回尾欲,害彼人,終無所至。所以然者?諸比丘,由其捉項故。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誦習、誦讀,靡不周遍,觀察其義,順從其法,終無違失,漸漸由此因緣,得至涅槃。所以然者?由其執正法故。是故,諸比丘,其有解吾義者,當念奉行;其不解者,重來問我,如來方今現在,後悔無益!”

  爾時,佛告諸比丘:“設有比丘在大眾中而作是說:'如來所說禁戒,我悉解了。其習淫者,罪蓋不足言。'彼比丘當語斯比丘: '止!止!莫作斯言!莫誹謗如來言說斯語,如來終不說此言。'若此比丘改其所犯者善;若不改其行者,復當再三諫之。設當改者善,設不改者墮。若復比丘隱匿其事,不使露現者,諸人皆墮。是謂,比丘,我之禁戒。”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