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快樂的兩件事情—讀書、教子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快樂,可是到頭來,一點都不快樂,原因很簡單,是追求快樂的方式方法錯誤了,起步方向錯了,與快樂永遠不會見面。一位聖子說:“我擁有快樂,不是因為我擁有得太多,是因為我要求的太少。”這是一種有大智慧的人,說出的一種人生境界,一種淡定的人生體驗。人生難得的是快樂,要想真正得到快樂,我們只需做兩件事情:讀書、教子。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一、 至樂莫如讀書
人生在世,猶如一葉扁舟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中航行,又有風、又有浪,前無岸、傍無伴,心中沒有主心骨,勢將驚慌失措;所以我們應隨時求助於古今聖者之名言,以為安身立命之準繩,然後可以擺脫急流險灘,從而達到理想的彼岸。
舟船的航行要靠航標燈的指引才能到達目的地;車輛行駛要靠交通規則的約束方行駛到終點,那麼人生之路有沒有規則可循呢?人生的交通規則是:孝親 尊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個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的人,學習聖賢哲理,誠於中,行於外,必定成為世人的老師與模範。正像孟之說的那樣,大禹是一個怎樣的人呀,我也可以成為像大禹那樣的人啊。
如何做到:孝親 尊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呢?《三字經》、《弟子規》、《孝經》是落實人生之路的交通規則的必修課。《三字經》開頭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弟子規》開篇說“首孝弟”。《孝經》雲“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我們剛來到人間的時候,本性是相同的,都是善良的。然而習性各自不一樣啊。習性是後天的習染,一切不良的嗜好,無止境的享受,貪得無厭,腐化墮落,行為敗壞,喪失人性,隨著習性的膨脹,為所欲為,後果不堪設想啊。
因此我們要長養善良的本性,克制不良的習性,達到純善至善。讀書,明理,心安理得。理得坦然,心明眼亮。懂得孝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德的根本。要長養孝順、友愛、忠誠、守信、有禮、行義、廉潔、知恥這些美好的品行,把這些品質與我們的生命融為一體,在人生的旅途中時刻尊循人生的交通規則,這樣我們的人生是無比快樂的。
如果不遵循人生的交通規則,他的整個人生軌跡是灰暗的和不如意的,渾渾噩噩的人生何樂之有啊?在民國時期,縱使擁有一百萬美金的國民黨高級官員,因 為這是利用職權,行賄受賄得來得贓款,因此他整日絞盡腦汁,不擇手段,一旦事發,十分惶恐,如坐針氈。南側海部長又有和樂趣呢?電視連續劇《金陵秘事》。
二、 至要莫如教子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子女的終身老師。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許多不如人意的事情。面對孩子撒謊,面對學生打架,作為一個家長,或者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如何規勸與教育他們呢?據蔡禮旭老師說,有一對父子,孩子十六歲已經學會開車。有一天父子相約開車出門,到了一個風景區,孩子要去加油,便約定下午四點在這裡碰面。
孩子加好了油,還有一段時間才到四點,便就進去看了一場電影,打算看完電影再回去接父親,結果一看電影,忘記了時間。等他想起來時,心裡也很焦急。這個孩子沒有學過《弟子規》,不知道“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他就跟父親說:“車子壞了去修理,所以回來晚了。”父親說:“你怎麼可以騙我?”孩子接著說:“真的是因為車子壞了。”父親又說:“我已經打電話到加油站去了,他們說整個下午車子都在加油站裡,根本沒有修理。”兒子一聽很慚愧,東窗事發,被爸爸知道了。
接著父親就說:“我非常生氣,也非常難過,但不是對你,是對我自己生氣。我教了十六年的孩子,居然會這樣騙我,是我教育失敗了。所以,我要好好檢討這十六年對你的教育,我要自己走回家。”那裡離家有18 英里的路,走回去可能已經半夜了。父親很堅持,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回去,邊走邊反省,兒子開著車在後面慢慢地跟著。這一次對孩子的內心是非常大的震撼,他會很內疚。孩子對這件事會記多久?終身不忘!相信這趟旅途是他所走過的最長的旅途,也是他父親給予他最成功的教誨。所以,父親規勸與教育孩子要時時以一個反省的態度來感化小孩。
我們從整個事件來看,好像看不到父親的快樂,表面上看起來是生氣、難過、反省,正是由於父親一番真誠的難過與自責,才對兒子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才對兒子撒謊的不良行為有一個深深地觸動。孩子以後果真有了改正,果真像顏回那樣不貳過了。這種喜悅在父親的人生經歷中,是十分珍貴的。
父子之間,當事情發生時,當境界來臨時,作為父親往往不能靜下心來,仔細的想一想,確實為子女著想,不帶有一丁點的個人情緒,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方法規勸與教育子女。上面的那位父親就是用一種理智的、智慧的方式處理的。說來很慚愧,後學的兒子在讀大學四年級的時候,由於粗心大意,出現了一點點紕漏。因為有一科副科成績不及格,儘管是副課,但它會影響畢業,因此要補加一科駕照考試,需要補交3000 元人民幣。
當時,後學在辦公室接到了兒子打來的電話,得知這一消息,在電話裡劈頭蓋臉的,把兒子好一頓批評,批評的時間之長,語氣之嚴厲,如今簡直無法形容,只是覺得兒子在電話的那一端,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後學當時只是心疼那三千塊錢了,沒有明確的告訴兒子,人生重要的不是金錢,最重要的是勿要粗心大意,這將是一個人的致命傷。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內疚。因為後學沉不住氣,沉不住氣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哪來的快樂呀?
家長不僅僅是孩子的父親,也是孩子的老師呀。那麼面對一個學生手持泥快,要打向另一個男學生的時候,作為老師要怎樣來處理呢?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北京育才中學擔任校長時,一天他正在巡視校園,他發現男生王友同學,用泥快要打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校長當即制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早早站在校長室的門口準備挨訓。陶行知走過來,從兜里掏出一塊糖遞給王友,並說:“這是我獎給你的,因為你遵守時間,準時到來,我卻遲到了。”王友驚愕的接過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裡,說:“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讓你住手,你就住手了,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愕了,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長想幹什麼。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放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快砸那個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是因為你很正直善良,又有勇氣,應該獎勵你呀!”王友感動極了,流著眼淚:“有勇氣,我也不應該打自己的同學呀,我錯了。”陶行知滿意的笑了,緊接著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說:“你能認錯,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果,只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從那位父親與陶行知校長處理這兩件事情來看,都寬恕了對方,一個是自責,一個是包容。父親的自責,“自求其過,則時時反己,無暇則人矣”(魏禧)。校長的包容,“時時體悉,件件從寬”(呂近溪)。“怒”和“恕”很相近,發怒,就是成為感情的奴隸,寬恕,就是為對方考慮。
“人情不可拂,常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袁氏世範)。“恕心養到極處,只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呂新吾)。那位父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陶行知校長完全從王友同學的角度出發,真正做到了“善相勸、德皆建”《弟子規》。
這個“善”的真正含義,恐怕不僅僅是友善,友好的意思吧。已達到了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的境界了。陶行知校長一點私心雜念都沒有,什麼校長的尊嚴啦,學校的聲譽了,什麼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啦,什麼都沒有,內心一點染污都沒有,在王友面前,沒有利害關係,沒有尊貴卑賤關係,只有一種悲天憫人的關係,一種純善至善的師生關係!陶行知不愧為大教育家,他用以獎代罰的方法觸動了孩子的心靈。
“ 親其師,善其道。 ”陶行知對王友同學心誠色溫,氣和詞婉,面帶微笑,十分感人;王友同學對陶行知校長由惴惴不安到眼睛瞪得大大的,由驚愕不解到釋懷悔過,這種愉悅之情,師生雙方永遠不會忘記的。
亞洲書亭敬呈各位師長、朋友
2012 年4 月6 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