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經營家庭首要的是孝悌、勤儉這些德行

    在西藏有群藏羚羊集體跳懸崖自殺,科學家很好奇,怎麼可能有這個現象?後來深入了解,發現因為藏羚羊牠們都在這片大草原上吃草,突然分成兩派。這一群藏羚羊吃了前面的草,牠就往前走,後面這一群跟上來之後,了解到前面吃過了,牠就很不高興,我不要吃人家吃過的。所以這群藏羚羊就往前面跑,跑到前面那群的前面,落後的這群又不肯吃前面那群吃過的,牠又跑到牠前面去。就這樣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都在那裡爭著要在前面,爭到已經忘了前面是懸崖,就在那裡意氣用事,擠擠擠就跳到下面去了。

這種景像跟現在的社會一不一樣?大家都人比人怎麼樣?氣死人。就為了在那裡賺錢,只為了跟人家比錢多不多,夫妻和不和樂看不到,孩子有沒有教育好看不到,父母現在需要什麼看不到,就為了跟人家比虛榮。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冷靜。  

諸位朋友,我父親那一代,少說也生個五、六個,有沒有錢?沒錢!結果兄弟姐妹回憶什麼?當初拿著一枝棒冰,五個兄弟姊妹一起一人咬一口,回味無窮。那是什麼?那是真正的天倫。現在什麼都有了,都視為理所當然,哪來的天倫之樂?家庭裡都變成談條件的地方,予取予求。把家庭的幸福誤導到物質的享受跟物質的追求上面去,那是個錯誤的方向。

“勤儉為持家之本”,勤勞、勤儉,縱使只有先生賺錢,都可以把這個家經營得很好。而且孩子整個成長過程,看到的都是父母的辛勞,他一定想著要好好努力,趕快有好的發展,讓父母有好日子過。所以我父親那一輩的讀書、做事,從來不用父母要求,因為他們的孝心被啟發,感恩心被啟發了。經營家庭首要的是孝悌、勤儉這些德行,而不是金錢,所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大家去翻翻這些《德育故事》,留名青史的,大部分都來自於窮困的家庭,反而那些境界,都變成歷煉他人生的寶貴經驗。所以有個企業家很感嘆,他說你留錢給孩子,不是剝奪了他人生最寶貴的黃金時段嗎?他跳過那一段胼手胝足,那一段自力更生的那種鍛煉的機會,他以後怎麼樣能夠有承擔挫折的能力?他沒有那段打基礎的過程,他又怎麼去體恤到一些基層人員的辛勞?他都沒有這些體悟,他以後還能做主管做好嗎?林則徐先生的話真的很值得我們深思,“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智”。

本來還很有素質、很有志向,家裡什麼都有了,他什麼都不用乾,他的志向就消磨掉。“子孫不如我,留財做什麼”,子孫的程度都比我們還差了,你還給他錢幹什麼?“愚而多 財,益增其過”,他已經素質不是很好,你還把一大堆財產給他,他驕奢淫逸都來。《朱子治家格言》說的,“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這都是很中肯的。



 
恭摘自《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第三十一集) 52-180-31    
感恩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