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邪淫的利器—觀世音菩薩聖號
(此節內容主要是匯集)
◎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常現佛身,而復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於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陀山者,乃菩薩應蹟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
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於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
(正)印光大師复酈隱叟書
◎觀音大士,於無量劫,久成佛道;為度眾生,不離寂光,現菩薩身。又復普應群機,垂形六道,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群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萬卉。雖則了無計慮,而復毫不差殊。良由徹證唯心,圓彰自性。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即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咸在菩薩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門,波騰悲海,有感即赴,無願不從也。
(正)南五台觀音示跡記
◎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又菩薩現身,不專現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樑船筏、樓台房舍、牆壁村落,亦隨機現。必使到絕地者,复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
(續)歷朝觀音像序
◎吾人之心,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業,受諸苦惱。若知即此起貪瞋痴之心,即是菩薩圓證戒定慧之心,則起心動念,何一非菩薩顯神通、說妙法乎?(三)復卓智立書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嘗無感應也。(三)復蔡錫鼎書
◎良以菩薩之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眾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虛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礙;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礙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矣。是以眾生小感則小應,大感則大應。(正)觀世音感應頌重刻木板序
-------------------------
★念聖號,祈求南無觀世音菩薩護佑加被時,可念“那摩觀世音菩薩” ( 音 ) ,反復循環誦念不已。三種念法: 1. 閉口默念; 2. 動口動舌不出聲; 3. 出聲念。三種方法沒有差別,選自己最適合的即可。最重要是誠心。心誠最有效。
★觀世音菩薩,是大醫王,即依普門品中所說,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絕欲。淫欲為萬惡之首,眾苦之本,能不懍慄戒懼,而時時發勇猛心,發恆常心,專念聖號嗎?勇猛心易發,而恆常心則很難。何謂恆常心?便是念茲在茲,日日如是。行住坐臥,一其正念,唯念觀音,別無雜念,方可感應道交。如鑽木取火,如雞抱卵,一剎那不能停息。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若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便永無藥救了。
★稱念觀音,即能遠離淫欲的道理很深——益西彭措堪布 ( 很深入,現全文摘錄如下 )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觀世音普門品》
稱念觀音遠離淫欲的道理很深,《楞嚴經》中菩薩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揭示了其中的秘密:“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從生起次第上觀察,淫欲是由見色而動心,貪執色相而生起的。
觀世音菩薩修反聞聞自性,不再向外攀緣色塵,唯一反照自性。功夫到純熟時,離了色塵,外色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大士自己得到成就,多淫眾生只要一心稱大士名稱,就能攝持他同於自己,心從色塵中脫開、遠離淫欲。
有的人說:很多人念觀音還不是煩惱一大堆嗎?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經中“常念恭敬”去做。這四字是念聖號對治三毒的關鍵。比方說,病人不遵從醫囑按質按量地服藥,那醫生再好、藥再靈也不可能見效,同樣的道理,修持觀 - 音 - 法 - 門對治三毒,必須遵循佛的教導切實做到“常念”、“常恭敬”,這四字不真做,也治不好煩惱病。
“常念”就是二六時中如子憶母般,念茲在茲地念觀音,念大士的相好、慈悲、願力。大士是法界身,入在我們的心想中,他如慈母般念念悲愍我們,我們如子憶母,念念憶念大士,心和心相應相契,自然息滅心中的貪嗔癡。
“常恭敬”就是心裡常常提起正念,時時有意識地發起對大士的恭敬心。恭敬體現為身口意三方面。比如,見到大士的聖像就主動合掌、禮拜,雙眼虔誠地瞻視菩薩,見聖像時就像面見菩薩的真容,不敢有絲毫失禮、褻瀆和散亂。古人入佛殿、見聖像,都要事先漱口、沐浴、穿乾淨衣服,以示內心誠敬。因為心中常懷恭敬,在有聖像的地方就不敢躺臥,更不敢肆意談笑散亂。這些都是身恭敬的相。
稱念聖號時,不綺語、不粗語、不兩舌、不妄語,念的時候字字清楚,音聲裡充滿了虔誠敬仰,這是語恭敬。心中常常這樣想:大士無時無處不在,我做什麼,大士看得一清二楚,我怎能放縱胡為。這樣時時謹慎護持自己的心,即使獨處時,也不敢有絲毫放逸。這是時時心存恭敬。佛法從恭敬中求,常恭敬大士,就能得大士加持。而且恭敬心越強,得加持就越大。
我們真做到了常念、常恭敬,正念就很強,以這個正念的力量就可以控制住三毒,不讓它有機會生起,而且依仗大士的加持入於心間,一定能漸漸化掉貪欲、嗔意和邪執。
我們貪嗔癡方面的串習力極強,這是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根本煩惱,只有真實用功才能對治。比如,凡夫人淫欲容易犯又最難斷,要斷淫就要痛下決心。每當發現自己淫心現行時,萬萬不可放縱,應該立即起身到菩薩像前發露懺悔,竭誠禮拜、稱念聖號,這樣能讓淫心當下止息。我們看古人對治習氣毫不留情,因為心地真誠,所以他竭力稱念,頭磕破了也不管。
能這樣對治幾次,不但白天不犯,甚至夢中也能提起正念防犯。這就像教育孩子,能在他初犯時毫不縱容、嚴厲教訓,以後他就會有記性,也能徹底改掉。不然縱容助長,等到毛病發展深了,想教育也無能為力。其它煩惱也是如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