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古晉《弟子規》自由問答
古晉《弟子規》自由問答蔡禮旭老師主講(共一集) 2005/10/18 馬來西亞古晉檔名:52-149-01
諸位老師,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就問題一個一個來討論一下。
問:第一個問題是提到有人提倡《弟子規》教學法,只背誦不講說,久之孩子自然會懂;也有人說孩子背熟背完才給予解說,請問蔡老師的見解。
答:「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是蘇軾的名言。就是把書一直讀,讀了之後自有領會。以前的人有這個效果,但我們不一定有這個效果,為什麼?因為古代人有很好的家教,他們《弟子規》不是到學校學的,是在家里三歲、五歲以前就學好了。他內心都有孝悌、都有仁愛,有這樣的基礎以後,他再去讀這個經典,讀熟了跟他的心性相應,他就有所體悟。假如我們的小孩現在很傲慢,沒孝心,這書再怎麼讀應不起來,一定要補這個最重要的基礎,家庭教育的基礎所在就是這本《弟子規》。等孩子真正把《弟子規》落實了,確實他也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定要先把德基礎打好。我們昨天也提到「行止不端」,林則徐先生說的,他的行為舉止都跟經典不相應,「讀書無益」,只會增長傲慢而已。
另外又提到背熟以後才給予講解。其實《弟子規》跟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在背「入則孝」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一句一句開始教導他。等已經讀到「汎愛眾」,背到「汎愛眾」,我們「入則孝」講完再接著講「出則弟」,這不相妨礙。多背,背熟了,我們在講解的時候他們的體會也比較深,因為那些句子他非常的熟悉,你一念出來他的注意力就集中了。
問:個人對於蔡老師提及的中文字的奧妙有同樣的感受,極為感覺驕傲,同時也體會把中文字拆開或畫為圖像教學,孩子可以很快掌握,進而喜愛學習中文。
答:這確實是如此,這會意字、形聲字都有它的來源,我們把這些造字的原理跟孩子講,他的領會還有他的記憶也會比較深刻。教學很重要,也要常常感受學生怎麼學才會進步。我們教書的人,所謂有百折不回的真心,就會有萬變不窮的妙用。你這顆教學的心說,我這輩子除這個行業以外不干了,你這顆真心拿出來,你教學的妙用就會很多,而且會教學相長。很多時候我們教學的能力、教學的技巧都是拜學生之賜才得到的。
問:下個問題,如何在教學上幫助糾正青少年的傲慢心?這個少年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師長,曾經私下跟他溝通,發現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對他嚴厲的管教,甚至鞭打,產生仇恨和不滿,至今無法釋懷;加上因為父母已學佛後,教學態度有所改變,因此弟弟犯了他以前的過失,卻不受同樣的懲罰,因而認為父母偏心。儘管父母有跟他道歉、說明,但效果仍不顯著。請問應該如何給予協助?
答:高中生已經十多歲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當父母的,最重要要盡心盡力用對的方法去愛護他,不要每天拿一個放大鏡在看有沒有效果,這樣你會患得患失。而接觸佛法以後,管教弟弟的方法不一樣,也不可以太鬆。很多家長,第一個孩子管錯了,太過了,第二個孩子變成什麼?不及。第一個很兇,第二個很鬆,結果兩個人都教得不好。教一定要依照真理,依照《弟子規》去教學,只要把《弟子規》變成自己的家風,每天你的身教;你言教就少一點,因為他對你有情緒上的反應,你就多做少說,讓整個家庭都在聖教的薰陶之下,慢慢他就會改變。確實,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現在的社會比較冷漠,只要父母是真心愛護他,又在他的成長過程給予他真實的愛護提攜,慢慢這個衝突也會化解掉,我們不要操之過急 。
問:第二個問題,請問對鞭打教學有何看法?
答:我們馬來西亞都叫鞭打教學,是不是叫體罰?有個小孩他對老師講,他說我媽媽打我,我都忘記了;我爸爸打我,我每次都記得很清楚。下一次我爸爸假如再打我,我就要打一一0報警。我們從孩子這段話就可以了解到個中的玄妙在哪裡,為什麼媽媽打他,他都忘記了?重點不是打那個動作,重點在哪?在打孩子的那個存心,媽媽打他是為了教導他、是愛護他,他可以感受到,所以他忘了;爸爸打他是一不順眼脾氣來了,就給他來個兩下,他當然會很不高興,每次都記得很清楚。重點在我們用什麼方法在對待孩子,自己這顆存心要很清楚。因為小孩他的性格都不一樣,都應該因材施教。假如這個孩子你罵他兩句,他眼淚就要掉下來了,你還要不要嚴格處罰他?掉眼淚就是有懺悔心之心,你根本已經達到教導他的目的。假如這個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只怕一個東西叫棍子,那您就看著辦吧,在這個時代講話不好講,只能點到為止。
其實像我們在學校教書,小學的孩子個個都很機伶,你打他都很容易跟他結冤仇,那這時候已經不是用打可以教導他的時機。只要你打他會跟他結怨,那都已經太遲了。我們回想一下,你二歲、三歲的時候,爸爸打你,你還記得嗎?都不記得了。但是很可能本來我們在那里胡鬧,那一次打完以後就不敢再胡鬧了,可是你已經忘記了。我們還是要記住慎於開始,在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就應該給予適時的教導。
有個小孩他小學一年級,剛去上課拖拖拉拉的,他媽媽叫了他幾聲,他也是沒什麼回應,接著媽媽就想讓他自己承受遲到的後果。後來到了學校,同學都已經去升旗了,他的母親看到他上了教室,結果就待在教室沒去升旗。媽媽想可能老師一定會責備他、批評他,回來再看看情況。中午(他們中午有回家休息),媽媽看到這個小孩一點異樣都沒有,還是笑得很開心,代表沒有被老師處罰、批評。下午他的母親就打一通電話給他的級任老師,當打過去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對老師講:今天我兒子遲到。當這句話講出來,老師馬上就說:沒關係,沒關係。接著媽媽就說:怎麼會沒關係?遲到是很嚴重的。這個老師為什麼說沒關係?因為老師認為一定又是家長打來做什麼?又要替孩子解釋一番。接著母親就講,我是希望老師狠狠的批評他一次,這樣下次他才不敢犯。老師在電話那頭笑了,他說現在還有家長來討批評的、來討責備的。從這個老師的回答我們可以了解到,現在的家長懂不懂得教小孩?都是一味的坦護、溺愛。
後來那天下午他兒子回來,一看臉色臭臭的,其實孩子的情緒都寫在哪裡?是我們有沒有用心去觀察。一進家門趕快去找了一樣東西,叫鬧鐘,找好以後趕快調到六點,看他調完以後那個表情好像比較安心一點。接著他母親就過來跟他說:兒子,你現在假如調六點,待會我們吃飯的時候鬧鐘就響了。他兒子才突然了解,對,一天有兩個六點,同時也教他如何看時鐘。他的兒子從那天以後都自己起床。你看一開始會教導,他以後就不會犯錯。甚至於他的兒子出外去旅遊的時候,這個鬧鐘都是隨身攜帶,變得非常的守時;甚至於是晚上睡覺,剛好在學校,他的老師跟他說冷氣只能吹二十分鐘就要關掉,後來老師比較晚進房間,就發現確實他都把冷氣調得很好。那他怎麼辦到的?也是因為他的鬧鐘辦到的。孩子犯錯只要我們給予適時的指導,都能夠化危機為轉機。
問:我們接著看下一個問題。在一個家庭里為妻者扮演雙重的角色,黑臉跟白臉,而為父者卻沒有扮演好嚴父的角色,因而形成孩子們誤解父親不關心他們。太太本身體弱多病,又得全權負責教育孩子的工作,面對孩子的教學無法和先生溝通,因而非常痛苦,怎麼辦?丈夫為人木訥,不愛說話,與他提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卻依然故我,沒什麼反應,讓我身心勞累。
答:這段念完我都不敢結婚了。人生的際遇是我們自己下的抉擇,自己要有負責任的態度,沒有什麼好埋怨的,那先生是自己挑的。現在了解如何教孩子,我們就從自身開始做起。雖然先生沒有很多的配合,但是切記,在孩子的面前不可以數落,不可以毀謗自己的先生,這樣他在孩子的心目當中就會愈來愈沒有尊嚴。我們在家庭裡面抓住隱惡揚善,先生有九十個不好,有十個好,你就用那十個去肯定他,在孩子的面前也讚歎他。慢慢孩子對他的優點會去欣賞,他就會覺得自己很重要,他就會覺得我應該要來當先生的榜樣。我們要了解,這個大兒子是比較不好教的,要自己有心理準備。
問:下個問題,在職場上人與人之間相處而產生的磨擦要如何拿捏?什麼該忍、什麼不該忍,而自己的尊嚴與骨氣如何面對?
答: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磨擦,但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現在他人做出什麼行為能夠讓你生氣?諸位朋友,他人做出什麼行為會讓你生氣?假如你的心夠寬容了,那哪來的磨擦,哪來的生氣?你是要過與所有的人都沒紛爭的生活,還是要過處處看人不順眼的生活?我們常念一句話,「日日是好日 ,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當我們念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內心向不嚮往?很嚮往,那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過?三十年以後,還是往生以後?這樣的日子當下就可以過了,只要你有一分寬恕的態度。
我們看中國字非常的微妙,發脾氣叫怒,上面一個奴,下面一個心,代表什麼?一個人發怒的時候他的心變什麼?變奴才、變奴隸了,被你的習性使喚。有沒有人發完脾氣說我好高興?沒有,發完脾氣都是精疲力盡,因為傷了身體。那你希不希望你的心去當奴隸?往往發完脾氣,一發不可收拾,這句不好的話一出去,三年的交情都盡消了,這句話出去可是回不來了。有個父親在教導他的兒子,因為他的兒子脾氣特別大。這個父親很有智慧,很善巧,當他兒子發脾氣他就跟他兒子講:兒子,你到後院的木柱上釘一根釘子,你下次再生氣再去釘一根,每一次都釘一根。兒子一發脾氣他就去做這個動作。做了一個禮拜釘滿了鐵釘,他的兒子才警覺到我的脾氣這麼差!
後來兒子學會克制自己的脾氣,終於有一天不發脾氣了,他很高興跑去跟他爸爸說:爸爸,我今天都沒有發脾氣。他爸爸說,你只要有一天不發脾氣,就去後院把這鐵釘拔下來一根。兒子在拔鐵釘的時候就覺得很有成就感,你看,我慢慢可以掌握我的脾氣,就這樣一根一根拔下來。突然有一天興高采烈去找他父親:爸爸,統統拔完了。他父親就帶著他到後院去,他說雖然你把鐵釘都拔完了,但是你看看這根柱子已經成什麼樣子?已經是千瘡百孔,對人家惡意的言語,絕對不是你對不起三個字就好了。那個傷痕、那個痕跡可能一輩子都抹不掉,要懂得掌握情緒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要能把憤怒化解掉。
怎麼化解?這個玄機也在中國字裡面,懂得寬恕別人、包容別人,你就不會亂發脾氣。而這個「恕」字怎麼寫?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叫如其心。你能夠設身處地站在他的角度去著想,你的脾氣幾乎就發不起來。我們在教書的時候看到一些學生的行為比較偏頗,很多老師一看到他的行為就氣得半死。那我已經養成一個習慣,他行為不好是結果,我會去找什麼?找原因,後來了解他的家庭狀況一片混亂,我們不只氣不了,還會特別關心這個孩子,因為他缺乏人的愛護,你就轉怒為恕,甚至於是為關懷。
當我們有這分寬容的心就沒有所謂忍不忍的問題。尤其在這個時代,我們是很幸運的人,能聽聞聖賢的教誨,我們就應該把聖賢的教誨從我們身上表演出來,讓人家感受到學聖賢的人都是大肚能容,都是笑口常開。這樣子的話他們也會跟著你來學習聖教,也能慢慢把他的一些壞習慣根治掉。因為所有人的錯誤行為,大半都是因為失教了,人不學不知道。我們希望這個社會是愈來愈和諧,只要我們演得漂亮,所謂為人演說,你演得漂亮,就能讓你的家庭、讓你的公司團體愈來愈好。
我有個長輩,他的同事其中有一個很嫉妒他。那我的長輩沒有生氣,他說就是有本事人家才會嫉妒,假如沒本事,人家還嫉妒不起來。所以你看一個念頭轉了,哪會生氣!但是他又接著想,一個人為什麼嫉妒心很重?他的內心沒有愛,內心有很多對立、紛爭,這樣的人其實很痛苦,我們應該找機會幫他,那你看有誰氣得起來?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後來這個同事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大的瓶頸,沒有人要幫助他。因為嫉妒心重的人很難有好朋友,所有的人都不幫他,結果是我的長輩主動去幫他。你看,他的同事會有什麼感受?會覺得很慚愧,我這樣流言蜚語攻擊他,他一點都不生氣,反而還主動來幫助我。後來他們就成為很好的朋友。因為他根本缺乏人關愛,以後有什麼事都會跟我這個長輩訴說,那你就轉一個惡緣成為善緣!
問:下個問題,有位同修不能來,要我代問一個問題。這一疊問題裡面差不多有一半是代問的,我們可以了解到來上課的朋友都很有愛心,都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位同修已經跟前夫離婚,也有一個孩子,如今改嫁,又沒辦法照顧到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跟前夫一起,不懂如何以《弟子規》方法教育這孩子。如今她很苦惱,懇請蔡老師替她解答這個問題。
答:人與人當中講一個緣分。什麼叫有緣分?不是住在一個屋簷下叫有緣分。現在很多家庭,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三年不講一句話,有沒有?有。我還遇過親戚很多年都沒有跟他哥哥講過話,而且從來不叫他哥哥,這樣也是有。你說他們有緣嗎?要你講話他能聽,這叫有緣。你兒子已經三十歲了,你講話他都不聽,你跟他不算很有緣。那時候可能跟誰比較有緣?跟他那個死黨比較有緣。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這個時候趕快把《弟子規》介紹給他的死黨。因為你介紹給他,他覺得你嘮叨的時候,你介紹的東西他都給它打叉叉,這個時候你要轉一個彎,介紹給他的朋友,讓他的朋友先學,覺得王媽媽這套東西很好,我很受益,那他就可以去影響你的兒子。
俗話講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要自己轉,要自己造緣分,不要死腦筋在那裡僵持不下。而這個孩子已經給前夫,你還每天在那裡擔心,這叫不理智。你應該好好學習《弟子規》,然後每天把你立身行道的功德迴向給你的兒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把這個善庇蔭你的兒子。由於你自己德行學得很好,縱使你只有一個月見你的兒子一次,他都會感受到母親很愛我,母親可以給我很多東西。我去教書的時候我都不擔心我的學生不喜歡我,為什麼?因為現在這個世間懂得愛人的人太少了,只要我全心全意對待他,時時刻刻都為他著想,他的心目當中一定會留一個深刻的印象,老師很替我著想。只要這個孩子有這麼深刻的印象,他人生出現問題了會找誰?就會找你。以後你在你孩子的心目當中非常信任,他縱使是跟他的父親住一起,但是他只要有問題他會親近你,他會跟你學習,那他就跟你有緣。要趕快提升智慧,在往後的人生歲月才有可能有助於你的孩子。
問:下個問題,有位十歲的孩子母親學佛,她的孩子性格頑劣,母親責備他,他出言頂撞不受教;後來母親採取打他的方式,他也不怕。常常跑到樓下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母親在家聽經、誦經,他都在身邊搗亂,他的媽媽問我該用什麼方法才有效?
答:十歲的孩子就生性頑劣。教育孩子還是掌握長善救失,你愈讓他的孝心提升,你愈去肯定他的好,他才能慢慢把這些壞習慣剔除掉。而有很多孩子為什麼很頑皮?他是在要喚起家長對他的注意力,他是用這種手段、方法。為什麼孩子會用這種手段?往往就是他覺得父母不夠關心照顧他。這個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會有這些行為出現,應該從根源去下手。假如是因為覺得父母不夠關心他,很多學佛的人,每天固定會讀經典讀個一、二個小時,但是每天不會固定陪孩子讀一、二個小時的書。學佛首先從哪裡下手?從敦倫盡分。敦倫,敦倫常大道,要先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要懂得父慈子孝,趕快來好好把《弟子規》學好,用《弟子規》的方法來教導這個孩子。
從剛剛的敘述來看,這個小孩一定很聰明。很聰明的孩子你趕快用經典教他,趕快用經典肯定他,他慢慢方向就會抓到學習聖教上面來。教育沒有什麼捷徑,重要的你要有恆心、要有愛心、要有智慧才行。絕對不要想說有特效藥,一個方法下去三天就見效,這不可能。
問:下個問題,小女現年十四歲,三歲時內人曾教她朗誦《三字經》,入學後沒再學習。至小六方得知居士林有一耕心園教導《弟子規》、《孝經》,於是帶她參與活動,學習背誦有年餘。但今年她已升讀初中二年級,帶她到居士林參與活動她不太願意。原因是她覺得她年紀太大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學很不自在,況且已會背誦,沒什麼新東西可學,但我覺得她未曾落實所學。近兩個月在其班上同學的邀約下參與某基督教會之活動。我並不反對她參與,但怕她西化、洋化,未學好中國文化立身之本,仍未學到,該如何啟示她?
答:學習《弟子規》不是到居士林叫學習《弟子規》,是在哪裡最重要?對!那家長的認知就有偏頗,要從家長先做,先當她的榜樣開始。當她自己有落實,有在力行,而到居士林上課,老師又引導這個禮拜有做孝行的同學出來分享一下。她自己有做,站在講台上她又是大姐姐,又把這些事例,我在家裡幫媽媽做了什麼,做了哪些家務,做了哪些孝行,讓這些小弟弟、小妹妹學習,她也覺得很有成就感,這都可以看方法。甚至於她都已經十二、三歲了,自己看VCD學習也沒什麼問題。
另外有提到她去參加基督教會的活動,參加基督教會跟西化、洋化不能畫上等號。什麼叫西化、洋化?西方有好的思想觀念我們也要學習,重點就在中國人所學到西方的文化都不是好文化,都是很多暴力、色情的文化,都沒有去跟華盛頓學,也沒有跟富蘭克林學,都跟麥克傑克森學,是不是?這都被污染了。而基督教它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宗教,我自己的姑姑她有兩個女兒,從小就是信基督教,都在教會長大,特別會關心別人,那是一個好的環境在薰陶她。他們常唱一首歌叫「愛的真諦」。基督教跟佛教是沒有衝突的,現在孩子既然跟基督教有緣,那先去基督教薰習,你要順勢而為,但是你也要參與他成長。她從教會回來:你在教會學什麼,跟媽媽說一說。肯定她的學習,肯定她在那裡的付出,往後她這些教導又跟《弟子規》相應,你說我們中國文化也有教這個,她就會體會到英雄所見略同。有基督聖人指引你的孩子也沒什麼不好。
問:我們看下個問題,假如父母沒和你在一起,那如何落實「晨則省,昏則定」?
答:這個問題你就問對人了,因為我也沒跟我父母在一起。我們學習中國文化要學習靈活。「晨則省,昏則定」是一個行為,這個行為背後是什麼存心?是希望透過我們晨昏定省讓父母安心、放心,你早上去跟父母鞠個躬,爸爸、媽媽早上好,那父母看我們的氣色,額頭髮亮,代表昨天睡得不錯,他就很安心。下午下課回到家裡來先跟父母問好,父母一看,今天氣色很好,應該在學校學得認真,也沒跟小朋友發生衝突,他就很放心。晨昏定省是讓父母安心、放心。小朋友達到這個效果,那我們成人也要達到這個效果,縱使你沒跟父母住在一起,你三天、五天固定打電話給你的父母。雖然父母沒跟我們住一起,但是他們會不會擔心?應該都會,那你能固定打回去,把這幾天的哪些事情,又把孫子的情況跟他說明白,他了解了就放心。可以固定時間打,最好達到什麼默契?那個電話一響,你媽媽會說,兒子打回來了,女兒打回來了,這樣就達到晨昏定省的效果。而當你在做這個晨昏定省的動作,你的孩子在旁邊就在學習了,他會感受到我們為人父母也是常常打電話報平安,打電話問候父母的情況。
問:第二個問題,我時常都對我供奉的彌陀像當作父母般的實習「出必告,反必面」,行嗎?
答:當然好,你還沒到極樂世界,你已經是彌陀的孩子了。我們幼兒園裡面都有個孔子像,這些孩子一進門都是第一個:孔夫子早,孔夫子好;要回去的時候都是:孔夫子再見。太好了!《弟子規》說的「事死者,如事生」,不要小看這一個躬、一個躬鞠下去,這個行為慢慢就內化了,他對夫子愈恭敬,往後「子曰」念起來效果就特別好。
問:第三今早看了大方廣的介紹片段,心裡頭很感動又慚愧,覺得我活了三十多年都沒做好,我哭了出來。這樣子是我們男孩子該有的嗎?(告訴你一個秘密,我也哭出來了)從小聽人說男人流血不流淚。
答:要記住「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在感動的時候可以掉,還有懺悔的時候可以掉眼淚。這兩種眼淚可以洗去你心靈的污垢,哭完以後會很痛快。但是哭完更重要的,是帶著這分感動跟明白好好去過往後的人生,讓影片的感動不只在影片出現,而是在你人生里面演出來,那就很痛快。
問:我們接著看下一個,請問如何教導為人父母者,《弟子規》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答:這個問題應該是說,假如我是老師,我要怎麼去引導孩子的父母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當然一定要先以欲勾牽,當你教他的孩子回去很孝順,從來沒幫他盛過飯突然給他盛飯,他就高興得不得了,然後他就會主動的來跟你談。這個時候你就說你的孩子學習特別快,假如我們兩個好好配合,你的孩子以後一定是一個很成功的人,他 就很高興了。這時候你再告訴他,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當老師的也是這樣。你就講給他聽,慢慢他就會有那個使命感來做孩子的榜樣。
現在的家長比較現實,你只要把他的孩子教得愈好,他才愈有反應。你也不要期望二十個學生,二十個家長馬上跟你都很好配合,我們隨緣隨分。二十個學生里面,有兩個人很積極配合,你就用多一點的時間去輔導。諸位朋友,這樣叫不叫偏心?這樣不叫偏心,這樣叫智慧。是!要在不平等當中看出平等,要在平等心當中演出不平等。因為每個人的家庭狀況不一樣,有一分的緣我們盡一分力,有十分的緣我們盡十分力。當這兩個家長有十分緣你盡十分力,他的小孩進步就特別快。等這些小孩的行為又讓其他的家長看到了,他們會覺得這個小孩好,怎麼做到的?因為他的家長很配合。那其他的緣分就能夠間接受影響。
問:我們看下個問題,是不是只要發心就可以來教兒童班,而不計較他的人品與背景?
答:當老師是要當孩子的榜樣,怎麼可以不計較他的人品?不只人品要好,他各方面的生活習慣也要足以當孩子的榜樣。發心是很好,而發心要做一件事也要先量力而為。我們念《弟子規》念一遍錯二十個字,要不要去當老師?那也操之過急 了。有這一分心,可以保證你的學習會很快,等學習的狀態足以可以為人師表,我們再跨出去;在還不足以的時候,我們可以輔助在教學的老師,在旁邊配合他,在旁邊幫助他,順便又跟他學,這叫循序漸進。假如你都還沒準備好能力就上去的話,你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壓力,凡事要水到渠成。但是假如你遇到一些老師他是比較謙虛,比較不主動出來的,這個時候你們要聯手把他拱出來,聯手把他勸請出來。
問:是不是該有正統的教師培訓中心來培訓好老師,來輔導下一代的正確思想?
答:有多少緣做多少事,我們先從三、五個志同道合的老師,每個禮拜固定學習就好;等緣分成熟了,愈大的時候再做愈大的處理。楊老師總不會帶著我,到了海口就說:來,我們現在來蓋五棟大樓。不會吧?都是慢慢做了以後,因緣就會愈來愈成熟,先從眼前這一步跨出去再說。慢慢有發心的老師愈來愈多,力量一整合起來,之後再做更大的整合、發揮。不要走第一步就在煩惱第十步的情況。
問:佛教會兒童班的目的是什麼?
答:這要問我嗎?我都不知道佛教會是什麼。
問:家長送來的心態是什麼?
答:諸位朋友,你以為我有他心通嗎?
問:是不是該有一定的條規來約束,才能顯示辦兒童班的目的?
答:諸位朋友,他肯把兒子送來就很難得了,我們不要一開始就這麼嚴苛,他肯送來就已經有不錯的認知,我們好好教他的孩子。當然我們不可諱言,有些家長他是覺得放在你那裡他不管。緣分會慢慢有轉化,等他的孩子來了,你教他「入則孝」,回去他爸爸問他:你今天學什麼?他說:孝順父母。第二次回去就幫他倒水。家長就開始會跟你互動,你慢慢再去導引他,教育很重要的要親師合作。你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家長一大堆,他就跑掉了。當然我們辦兒童班的目的,不外乎扎孩子德行的根基。而扎德行的根基一定要引導孩子要把所學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家庭裡。
問:老師的發心與理事,還有家長的態度,要如何才可以達到共鳴?
答:當大家聚在一起同樣為教育好下一代努力,這就是共鳴!當然,我們也需要做中學,學中做,老師不只要教學,還要學習。我們團體裡面的老師一定要有一起學習的時間,不只要一起學習,還要一起把教學的經驗互相切磋,互相分享,所謂相觀而善,這樣彼此博覽眾長,他的提升就會比較快。而當你有持續辦家長的課程,那家長的認知也會愈來愈提高,他也會不斷來支持這個活動。只要你是真心要利益他人,相信這個力量會愈聚愈大。
我們深圳的幼兒園現在很怕遇到禮拜五的下午、禮拜一的早上。為什麼?因為禮拜五的下午家長來接學生,有的帶油來,有的帶米來,都會堆一堆;禮拜一帶孩子來,又會帶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米吃不完,還寄到北京給我吃。我們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你不要擔心,確實愛人人愛,敬人人敬。首先從自己做,從自己當榜樣,慢慢就能影響整體的風氣。
問:我們看下個問題,身為外婆,眼見自己的女婿逼著小孩(這個小孩才一年級)讀書至深夜十二點,有時甚至逼至小孩哭著入睡。女婿非常重視學校的功課成績,常常會提前聽、寫學校未教的生字;如果小孩沒得滿分,他會用種種懲罰對小孩,如面壁思過,看了真叫人心疼。在此請問老師,我不與他們一家同住,只是偶爾會到他們家作客,看看女兒。外孫很可憐,我該怎麼辦才可以讓孩子好過些?小孩不瘋,我都快瘋掉了。
答:萬法緣生,你跟這個外孫的緣還不夠,你在那里幹著急,要學習放下的功夫,再來要造緣。誰講話你的女婿會聽,你要用這個方法。那我們也不要只看不好,你看他爸爸這樣逼他為什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你就告訴他,有個老師講的課還可以聽,你聽一聽之後,以後可以把孩子教得很優秀,那就跟他產生共鳴了!在您這段敘述過程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一直沒有出現,是誰?他媽媽去哪裡了?整個家庭有很多因素在影響,如何把這整個因緣往良善去走,你要從這去思考,不能每天在那裡想我快瘋了。其實這個父親這樣教孩子他累不累?我看他也可能快瘋了,都希望有更好的方法,這時候要有好的緣進來,說不定您就是他最好的緣。以後您女婿會常常感謝你,謝謝你這個丈母娘。
問:本人二嫂的孫子很頑皮,(你連二嫂的孫子都這麼關心,不簡單)不聽話,講他他就講你,你講他一句,他會回應你兩句,不過這個小孩很聰明。請蔡老師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
答:我很怕聽到孩子說他很聰明,那麼小的年紀聰明不是很好,年紀小應該是很忠厚老實。這個孩子會這麼無理你要去找他的根源,看他的父母怎麼對待他。他父母對他很嬌慣,那你也使不上力。當然,你也可以把講課的VCD送給他父母看,讓父母學習。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講,影響他最大的應該都是父母。凡事要從因 緣當中去看,怎麼樣的緣才能成就他,就從這個方向去下手。
問:我們遇到很多事,聖賢的教誨大家都認為很好,但卻沒有人付諸行動,只會有人說這是末法時期,這樣做是不可能達到的,只能作為一個標準參考和努力,要想真的做到不可能。請問這種想法對嗎?如不是這樣,該如何讓他們明白真理是超越空間時間,無所不在,無所不通的?
答:諸位朋友,這樣想對不對?你們還懷疑嗎?這樣想對不對?當然不對。「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孟夫子鼓勵我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末法時期有正法,正法時期有末法,萬法從哪裡?從心,他不肯認真努力,他可以找一百個藉口、一千個藉口,縱使他活在正法時期也在哪?也在末法的狀態。而當我們有一顆真實的信心,真實的恭敬心,願意依教奉行,我們可以超越時空,常常跟孔夫子、孟夫子學習,都來自於你的這一分至誠恭敬。所謂至誠能夠感通,「至誠如神」。
這位朋友也很難得,他後面提到,該用什麼方法讓他們明白真理是超越空間時間,無所不在?你有這樣的愛心,相信透過你把真理演出來,他們就會相信了。我有一群朋友,也算七、八年了,他們後來都主動跟我一起學習聖教。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還沒學習以前,人生諸多不順,學完以後,有求必應,每次考試都很順利,他們後來就跟上來了。所以人很現實,你要把它演出來,他們會相信。真的,處處積福報,那回報得很快;處處替人著想,人人就處處替你著想。師長常常說一句話,當你什麼都不要了,你什麼都得到了。諸位朋友,你相信嗎?我們在這兩年來經歷過很多事情,確實,楊老師帶領我們在做的過程什麼都不要,對人一無所求,什麼都不要,但是什麼都得到了。
我去到海口,前一個月我都是自己洗衣燒飯,自己打理家務。不過這個經歷很好,因為我在煮飯的過程就會突然想起一條歌曲,叫「世上只有媽媽好」,突然了解當個媽媽真不容易,我要把這個家整理好已經累得半死了。我也自己去買菜、買水果,但是後來,一個月以後我從此沒再買過水果,也沒有買過蔬菜,也沒有買過衣服、鞋子。我記得去了差不多三個月,突然有一天當地的朋友就拿了一雙鞋子過來,他說:老師,你的鞋子太舊了,我們買了一雙給你。從那一次以後,我都常常要把我的鞋子擦得很亮,我很怕他們又突然拿一雙鞋子要來給我。
然後上完課,下課了走進廚房裡面,有好幾包菜跟水果放在那,也不知誰拿來的。我在那一刻突然想到一幕,我們都看過一百零六歲的許哲女士的VCD,記者問她一些問題,她回答到我從來沒有買過菜,因為也不知道誰拿來的,冰箱打開來就有菜。那時候聽我還沒有很深刻的感覺,突然看到那一幕的時候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她不知道誰拿來的?因為拿來的人都不願意讓她知道,為什麼?假如是誰拿來的她知道,對許哲女士的心裡會怎麼樣?會有負擔,某某某怎麼又給我送菜來了。這送菜的人不願意給她有一點負擔,所以不願意讓她知道是誰送來的。但是為什麼送菜來的人是這樣的心境?因為許哲女士對他們也是一無所求。人心其實是非常微妙、非常善良,你用十分的真誠對他,會有十分的真誠回饋。
後來我們開始辦一些五天的課程,海口是第一期。五天我們本來要在中心裡面辦,但是中心沒有冷氣,海口又很熱,屬於熱帶地方,我正在那裡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到時候開課,底下的人一邊聽課一邊在那裡搧扇子,那場面就有點混亂。正在擔心的時候,剛好我必須回台灣一趟,回去前一天跟一位飯店老闆吃飯。吃飯的當下他了解到我正好在講一堂課,叫《朱子治家格言》。他聽了以後很高興,他說這篇文章他有背過,他還給我來了好幾句。然後他就說你下次講課一定要通知我去聽,今天我送你回家,明天早上我送你去坐飛機。當這位老闆開車送我回家的過程也挺有意思,他就跟我講:你知不知道孔子為什麼可以到處講學?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學生叫子貢,那個子貢是個大商人,很有錢,可以支持孔夫子周遊列國講課。
諸位朋友,你聽完以後有什麼想法?所以真的善心的人確實不少。接著他又說,我們飯店三樓有個會議室特別的舒服,特別適合上課,我還裝了最新的冷氣機,非常的涼爽。我一聽完馬上忍不住了,我說可不可以藉我?他馬上說沒有問題,就借給我們了。結果那五天我們就在很豪華的飯店上課,坐的都是這種原木級的椅子,旁邊還有穿著旗袍的小姐幫我們倒茶。五天辦完,因為統統在這個飯店吃飯,我們就要去結帳。結果去結帳的時候那個小姐就說:錢統統都付完了,不用再付了。我非常驚訝就問她誰付的?她說老闆娘付掉了。我們就去找老闆娘了解情況,這位老闆娘很善良,她接著說:我每天在後面聽課聽得很感動,我自己的孩子都很大了,他小學都沒得學這個東西。而這次來上課的是海口很多幼兒園、小學老師,我希望這些老師學好以後能利益更多的學生。所以她每天都去把錢就付掉了。當你什麼都不要的時候,你用一分無私的心,所感得的是眾人無私對我們的回饋,這是真理。只要你有十足的信心,一定可以演出真理的人生。
問:我在一家機關上班,是一個小職員。最近有個問題十分困擾,一間機關若上司講的話下屬不當一回事,甚至堅持自己的意見與立場,請問這家公司是否還有前途可言?它君不君,臣不臣,該如何處理?是否應該看情面做事,或依上司的指示一味真幹?
答:聽起來滿複雜的。我們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要依循聖賢教誨處事做人,這樣就是真正盡忠職守。我們人若無求品自高,我們不去巴結上司,他講得對,我們盡心盡力去輔助他,他講得不對,我們適當的給予他勸導、給予他意見。他能接受,就代表這個上司有雅量、有德行。只要他有德行,慢慢就能感化他整個公司文化氣氛,這個時候這個公司就有前途。假如他不能接受,那你就隨緣,能夠在這個公司付出一天你就做一天。改天機緣不成熟了,你離開,但是你也會在上司跟這些同仁的心裡留下一個非常好、非常正直的榜樣出來。而一個企業裡面要負最大責任的還是老闆,一個家庭裡面要負比較大責任的也是父母。
孟子有一段話講得很好,說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上司假如看待他的下屬像手足兄弟一樣,那下屬就會把上司當作心腹一樣看待。「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上司只把下屬當作犬馬一樣的使喚,你給我幹這個,你給我干那個,對他沒什麼恭敬,這個下屬縱使在公共場合看到你,他還可能視若無睹,把你當平常人一樣看而已。但「君之視臣如土芥」,你根本不把你的員工當人看,「則臣視君如寇讎」,他把你當仇人。很多公司為什麼會倒?是他的員工把它弄倒的。我就听過有一個餐廳的老闆為什麼會倒?因為他的員工在廚房裡面都給它亂加東西,後來就撐不下去了。
下屬他對公司的整個態度跟上司愛護他們的程度有直接的關連性在。而我們當領導的人要記住,不是去要求下屬要做什麼,而是首先要要求自己,要反省自己我有沒有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不是說我有一個經理、一個老闆的頭銜叫作之君,不對,這個君是代表要當好的榜樣,要當好的身教,這叫君。我們思考一下,要求下屬的,我自己有沒有先做出來?要作之親,把下屬當親人看,去愛護,那你整個公司就跟一個家一樣,氣氛特別好,員工在這個環境工作效率就高。君是身教,親是境教,整個環境的影響,師是言教。下屬還有很多不足、不了解的地方,我們要盡力引導他、教導他,這是作之師。有身教、有境教、有言教。我們能時時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君親師,你這樣的風范德行就足以讓你的下屬對你非常的愛戴。中國文化有一句心法一定要時時觀照,「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情不順利,首先第一個念頭,是不是我還有哪裡不足,才會造成這個結果。有了這樣的態度,相信你要感動一家,感動一個企業,以至於感動社會,都不是困難之事。
問:下一個問題,人的眼睛敏感容不下一顆別人的缺點細沙,人的心永遠無法承擔一句話的傷口(這是不是在看瓊瑤的小說),面對這世上的平凡現象(應該是說比較平常的現象),我們承傳聖教該如何去面對處理?當對像是自己的朋友時,我們應該給予當頭一棒,或是有其他的方法?
答:方法是沒有一定的,你這一棒敲下去他就醒了,就敲!你這一棒敲下去,他說我這輩子跟你沒完沒了,那不能敲。諸位朋友,我們想一下,眼睛容不下一顆細沙,然後心裡都承受不了一句話的傷害,這樣的人人生快不快樂?那叫苦不堪言。假如你演出大肚能容,笑口常開,他一定會常常來找你:你為什麼可以笑得這麼燦爛?哪有人容不下一顆細沙,然後說我好快樂!沒這種人。你就把好日子演給他看,他就會來問你了。而且勸誡別人有一個前提,要信任夠。交淺不言深,信任夠了以後,他對你的話語就會聽了比較重。當然,他願意聽你的話,你可不要一次就跟他講兩個小時,他一下子沒有辦法吸收這麼多。你可以一次給他丟個二、三句,讓他慢慢去感受,你跟他有一些互動,你說:你看,我告訴你原諒別人就是原諒自己,有沒有體會了?他說:對,我不生他的氣的時候,反而我自己比較舒服一點。你就慢慢一步一步把這個聖教融入他的人生當中。
問:人說「人言可畏」,又說「謠言止於智者」,想請問面對謠言的到來時,我們該如何防衛?對於不甚熟悉聖賢教誨的我們,又是否應該先惡補一下自己,再出來做事?又或是一步一腳印的慢慢在泥巴中打滾,從錯誤中邊學習邊成長?
答:這位朋友,學習《弟子規》沒那麼痛苦,還要在泥巴中打滾。人言可畏,這代表著因為人缺乏判斷力,耳朵特別軟,一句謠言一進來,很少人能抵擋得了,所以人言可畏。但是這些謠言面對有智慧的人不起作用,他會去看這個人我認識十多年了,他的人品我都很清楚,怎麼會因為你一句、二句我就受影響。人要懂得去判斷,而且要了解一個真相,真正有修養的人,他 的內心時時祈求的是大家可以和諧共處,他絕對不願他的一言一行是在破壞團體的團結,他就不會去講一些讒言。我們的老祖宗講了一句很有智慧的話,「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句話你三十歲體會,四十歲再體會,五十歲再體會,味道會很不一樣。隨著你經歷的事,隨著你的歷練,你真的會察覺有修養的人絕對不會去批評別人,他 會希望用自己的德行去影響別人,讓團體更成長。
我們是否應該惡補一下?確實需要惡補。為什麼?因為你的小孩他的成長不能等,我們應該加把勁,趕快一句一句好好學習、好好落實,當他的榜樣。那是不是要惡補完再出來做事?不用,你假如要惡補二十年,二十年再出來做已經來不及了,我們做中學,學中做。當然,我們有兩分力做兩分,有十分力做十分,你不能《弟子規》都很不熟,字都念不清楚你就跳到那個講台上去了,那這樣也不恰當。隨著你在付出,在做事的過程,你也會解行相應,也會有所提升。
這個朋友剛剛提到說在錯誤中邊學習邊成長。我們當然不可能一下就契入聖賢境界,不過假如你早晚有讀一遍《弟子規》,你所犯的錯誤不會太嚴重,甚至於是壞的念頭起來,壞的言語才要出來,馬上怎麼樣?那句經文就突然像一道光芒一樣射過來,很靈!你只要早晚讀,保證會有這個感應。我們有一個朋友就說,他最難做到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有一次他要講出來的時候,突然那句話就出來,他就把它塞回去了。塞二次、三次以後你就很敏銳了,你就會達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然,假如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你有非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可以互相提醒,我有什麼言語不妥之處,你一定要幫我提出來,要互相成就。
問:下個問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若我們選定了一個老師,是否該只聽他一個人的話?又若有人信心動搖,開始懷疑,甚至是批評自己的老師,這種人會有成就嗎?又像老師說的,這種人就算周公、姜子牙在世,都沒辦法和他起相應,面對這種人該怎麼辦?他們是否有改過的機會,從哪裡下手改過?
答:從這裡看得出來,我們炎黃子孫很有希望,確實都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都很害怕別人沒有成就。不過害怕要知所先後,不要先害怕別人沒成就,要先害怕自己沒成就。我們不要看別人看得一清二楚,到頭來看自己不清不楚。其實當你有成就的時候就是給他最大的幫助,他對老師沒信心,你對老師有信心,然後你三、五年就有大成就了,他就會從沒信心變成有信心。
確確實實我們選定了一位老師,就應該遵照他的教誨來學習,這我們要會運用。你不要只聽這個老師的話,然後你太太要跟你講話,你說我不能聽你講話。當你只聽一個老師的教誨,你就會建立起正確的知見。這個知見建立好了,別人跟你講什麼你就懂得判斷,這個時候你就沒有太大的障礙,但是最少要守五年以上。不過說五年實在是不夠,因為連我們的師長都守了幾年?十年。那我們的根機跟師長比起來可能有點差距,我們可能要守個二十年。只要你保持每天都有聽師長教誨薰習,你就很容易察覺自己的念頭不對,或者是別人的言談見解不對,你就很容易感受到。確實,我們一有時間也不要去跟人家聊天;除非是介紹聖教的機緣成熟,我們再花這個時間。大半的時間最好能夠多讀經典,多聽經,多念佛,多修福。修福莫過於弘揚中國文化,弘揚聖賢教誨。當我們一天當中都是在這些正念裡面,五年、十年以後你的知見就會很純正,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分辨不出人家講話的真偽。
問:下一個問題,目前許多人在推動華文聖賢教育,往往會本末倒置,事實上在用民族的情緒挑動對華族文化的情操,這樣做的利與弊在哪裡?面對這樣的問題,身為學生及領導層該有怎麼樣的心理建設及輔助工作?
答:推動華文聖賢教育本末倒置,這我不是很了解他的意思。但是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推動華文教育,讀華文是一個方法不是目標,讀經典是手段也不是目標,目標是什麼?目標是要成就孩子的德行,這才是目標。很多推展華文到後來只是看著這個孩子能認多少華文字,這就已經是華文教育本跟末沒掌握好。中國文化的可貴是文字背後的真理、的智慧,那才是最可貴的地方。民族的情緒,假如喚醒的是他懂得珍惜祖宗的教誨,懂得有一分使命感要承傳文化,這樣是很好的;讓他了解到當一個炎黃子孫應該有的態度,假如是從這個方向,不會有什麼弊病。
而領導階層在推展華文聖賢教育當中,我們還是要抓住以身作則,這是一個關鍵。領導者很容易落入我要學管理,管誰?管員工,其實他一開始就錯了,一個人自己都做不好能管員工嗎?那不可能的。《論語》有句話非常精闢,「其身正」,我自己身正了,「不令而行」,你的晚輩、部屬就跟著你做;「其身不正」,我們自己都做得不好,「雖令不從」。縱使學校校規訂了二百條、三百條,學生也很難奉行,陽奉陰違。領導階層最重要的,要自己先深入文化,然後把它做出來。我的記憶當中,在念初中,有天放假我到學校打球,走進校門看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背影,是我的初中校長,離我也有兩百公尺左右,校長正繞著校園走,沿路撿起地上的垃圾。校長的這個風範留在我的印象當中很深刻,從那時候開始我從來沒有丟過垃圾,因為當我要把垃圾丟下去的時候會浮現什麼影像?那我太對不起我的校長了!你看,一個上位者的行為對底下的影響是很深的,慢慢的我們自己也會效法、也會學習。真正帶一個團體的效率就在以身作則是最好的。
這裡有個朋友非常好,他提出來我在講課當中有一句講錯了,他不希望我以後再當公雞。因為我講課的時候引了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說他看《曾文正公全集》是講「由奢返儉難」。沒錯,是講返儉難。而這句也不單是曾文正公講過,甚至於宋朝的司馬光「訓儉示康」就有這一句。我看司馬光也不是原創者,這樣的教誨可能已經承傳五千年以上。在講學當中我們依義不依語,依那個意思,不要執著言語。但是有一個情況必須執著,就是假如這句話是說「曾國藩說」或者「孔子說」,這時候就不能亂改了,那是對這些聖哲人的尊重,那就要一字不差說出來。只是詮釋這個道理的時候,意思對就可以了。也很感謝他幫我提醒,下次我一定會說「由奢返儉難」。其實諸位朋友,我當時在講那句話的時候我腦子是出現那個「返」字,但是講出來是「入」字。
問:下個問題,一個小康之家夫妻都很節儉,家中的老大、老二已成家,也過著簡單的生活,就是小兒子今年二十五歲,還在念大學,可是卻有愛花錢的習慣。雖然小時候也沒有用名牌貨,但會把自己在假期裡所賺來的一千多元在很短的時間里花光,還說錢用了就別想它了,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答:這位朋友,這個孩子你都帶二十五年了,你還問我有什麼原因,我實在不大敢回答這個問題,你應該比我更了解他。孩子不只會受父母影響,我們注意去看,小朋友讀小學以前都說「我爸爸說、我媽媽說」,上了小學以後他最常講的是「我們老師說」,上了初中以後最常講的是什麼?「我同學說」。上了中學以至於到大學以後,影響孩子的往往是他周圍的朋友。那請問我們的孩子教什麼朋友你了解嗎?你清楚嗎?中國常講要「易子而教」,當你從小跟很多好朋友常常出去一起到野外去爬山,去做戶外活動,你的孩子就會認識很多的長者,也會認識他們的小孩,就跟這些孩子打成一片,而這些長輩都 可以是他人生很好的一個學習榜樣。
當孩子愈大,有時候我們講的話會比較起不了作用。為什麼孩子愈大我們的話愈起不了作用?這個現像在現代很明顯,在曾國藩那個時代不明顯,在曾國藩那個時代,年紀愈大愈尊重父母,根源在一來父母確實當榜樣,二來他又不斷薰習聖教。孩子會不聽我們的話,一來是我們的榜樣做得不夠好,二來是他接受聖賢智慧的薰習太少了。那你當然要幫他造緣,先了解一下他現在身旁朋友的情況。而當一個孩子很會花錢,代表他沒有什麼志向,對人生沒什麼規畫,你再慢慢去給他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不過他有一點比你好,你看他花了錢以後就別想了,他放下的功夫比你還好。只要他人生有目標,懂得去規畫的時候,慢慢這些習性才會有一些轉化。不然你就祈求觀世音菩薩,給他交一個好的女朋友,幫你好好管他,也可以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問:一個十四個月大的男孩,在他十個月大的時候至今,只要不順他的意,不抱他出門去散步,他會發脾氣而用手捏人或抓外婆的臉,請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要如何教導他?
答:有沒有感受到現在的孩子都很有來歷?我們都了解到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他的先天都不大一樣,他的整個根性也不一樣。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在你有沒有用正確的智慧來教導他。假如你從小都是用正確的智慧教他,再頑劣的孩子,可能三歲、五歲以後就轉過去了,所以不要急於現在在擔心他的這些行為。我們思考一下,古代很少殺父害母的例子,為什麼很少?因為縱使他的性格很頑劣,但是他出生在有聖教的地方,從小家庭教孝,整個社會教孝,他這個頑劣的個性慢慢就轉化掉了。可是現在不然,不只家裡沒教孝,整個社會環境都在教導孩子自私自利,那就推波助瀾,所以孩子很多劣根性就出來。
我看這個問題應該是外婆寫的,因為她說抓外婆的臉。當然這個孩子一定是跟父母住在一起,你要去影響他父母,讓他的父母懂得「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你就引導你的女兒來學習《弟子規》,引導你的女婿學習《弟子規》,那你看是女兒比較聽話,還是女婿比較聽,你就順勢而為就可以了。好,我們今天問題就回答到這邊,謝謝大家。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