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境遇不佳的人應當退一步想(文白對照)
譯文
如果境況不如意的人,就應當作退一步想,試想世間比我強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不如我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求得不受飢寒,何必羨慕大富大貴。樂於順從命運的安排,在自己遭逢的境緣當中安於滿足。這樣尚且能夠轉變煩惱而成菩提,怎麼不能轉憂愁苦惱為安樂呢?
如果疾病纏身的人,應當痛切的認識到這個身體是招致苦惱的根本,要生深切的厭離之心,極力修行念佛法門,志心祈求往生極樂。諸佛如來把苦當作老師,所以才成就無上佛道。我們應當把病當作藥,迅速祈求出離輪迴苦海。要知道具足纏縛的凡夫,如果沒有貧苦疾病等等的苦難折磨我們,將會天天奔忙於聲色名利的場所,而不知道停息。誰又肯在人生得意顯赫的時候,回過頭來做身壞命終之時會沉淪惡道之想呢?
孟子說:“上天如果將要交付重任給一個人的之前,必定會用苦難來磨練他的意志,用辛勤的勞動來強健他的體魄,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遭受種種顛倒困難,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所以說上天成就人的福報、才德往往多從逆境,而我們人對於上天的種種磨練、考驗應該恭敬的承受。不過孟子所謂的大任,只是世間的爵位而已,尚且須要如此的辛勤勞作,才可不辜負上天的恩德
何況我們處境卑微的凡夫,想要上求佛道,下化法界有情眾生。倘若不稍微借挫折使之貧苦患病,便會使凡夫的煩惱天天增長,淨土功業難以成就。而迷失違背自己的真如自性,永遠沉於三惡道中。直至無有盡頭之際,想要求得出離都沒有機會了。
古大德所謂:“不經過一番透徹骨髓的嚴寒,怎麼見到梅花爭奇鬥豔的芳香”。就是這個道理啊。因此,只應該志誠懇切的念佛來消除過去的業障,絕對不能生起煩躁、怨天尤人的心,說因果虛幻,佛法不靈。要知道我們人自從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
《華嚴經》說:假如凡夫造作的惡業有體相的話,十方虛空,都不容納得下。豈是漫不經心的修持,就可以消除乾淨的嗎?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兩個國土的教主,痛惜憐憫我們眾生沒有能力斷除惑業,出此輪迴,因此特別設立了這一個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
這樣宏大慈悲之心,縱然是天地和父母的恩德,也不能夠達到佛的恒河沙恩德中一粒小沙子那樣大。所以只可常生慚愧心,生懺悔心,自然可以承蒙阿彌陀佛加持保護,業障消除而身心安泰啊。
又如果病苦很深重,不能忍受的人,應當在早晚念佛迴向之外,專心致志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觀音菩薩分身於多如微塵數的無量世界,尋覓凡夫苦難的聲音為之救拔。因此人在危急的時候,如果能夠受持菩薩聖號,菩薩沒有不隨著眾生的持誦之感,而來顯、冥回應的,慈悲護佑,讓我們脫離苦惱而獲得安樂啊。
原文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
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於朝暮念佛迴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文鈔》之《复鄧伯誠居士書一》 印光大師著述佛弟子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