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真實的自我

    第一篇 心

    壹·前言 

    心,是吾人現前一念靈知的性體,圓明寂照,不生不滅;是諸佛的法身,眾生的慧命,具足一切功德智能,永離一切顛倒妄想。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缺,只因無明煩惱遮蔽,不自覺知。如果有人能識得它,大事立即成辦,妙用無窮。但是要怎樣才能認識心呢? 

    貳·心在那裏 

    心, 無來無去,無方無所,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不可以蹤跡尋覓。《楞嚴經》有一段佛陀和阿難尊者關於「心在何處」的七次問答,阿難尊者妄計心在身內、 心在身外、心潛根裏、心見內、心隨生、心在中間、心住無著,均被佛陀一一破斥,這就是「七處征心」。那麼「心」到底在那裏呢? 
    心雖無蹤跡可尋,然而大用現前時,這裏也見心,那裏也見心。所謂「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處處皆是,時時存在,要到那裏找尋? 

    心既不可以形相取,也不可以蹤跡尋,又說無處不是,無時不有,那麼,心究竟在那裏? 
    唐朝懷讓禪師有一次去參嵩山安禪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嵩山安反問:「怎麼不問自己呢?」 
    又問:「如何是自己意?」 
    師答:「清觀密作用。」 
    又問:「如何是密作用?」安禪師以眼開合示之,懷讓禪師於是言下開悟。 
    開合的是眼(父母所生的肉眼),能使它開合的是性(真心本性)。它時刻不離我們,卻一向為世人所忽略而不知,因此以密作用稱之(密是不顯露的意思,明明不無,而不自覺知,所以說密作用,即指真心)。有偈雲:「要識本來人,直下須親薦,尋常日用中,不隔一條線。」 

    參·心的相狀 

    真心的相狀,不是長短方圓,更非青黃赤白。心,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不可以相取;雖不可以相取,然而應物隨緣時,無處不是,無時不有。古人說:「若要知道它像個什麼,不長不短,非青非白;若要見它,開眼也是,閉眼也是,面面皆是。」 
    與真心面目相彷佛,常常擾亂著我們,稍不留意,即被它瞞騙的,就是妄心。《八大人覺經》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個心就是指妄心。心逐境緣塵,貪染執著,即名眾生心;心對境不迷,清淨解脫,是為真心,亦名佛心。 


    中 峰國師說:「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曰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曰靈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亂,曆 三際以靡遷,炳然獨照,卓爾不群,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於中天。」 
  《五苦章句經》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牲,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為。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吾與心鬥,其劫無數,今乃得佛,獨步三界,皆心所為。」 

   在佛經裏,形容心的譬喻不勝枚舉,今列舉譬喻十種,說明如次: 

    1.心如猿猴難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馬」來形容心,心就像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於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2.心如電光?那間:心如電光石火,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法界,毫無障礙。譬如有人動念想去歐美遊覽,心中馬上浮現歐美的景致,彷佛身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甚至電光也比不上。 

    3.心如野鹿逐聲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饑渴了,想飽腹,便極盡其能事,四處追逐尋找草原。我們的心就像野鹿一樣,難以抗拒五欲六塵的誘惑,終日汲汲營營於聲色犬馬。 

    4. 心如盜賊劫功德:根據經典的描寫,我們的身體好比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就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辛辛苦苦積聚的善事功德,使我們身敗名裂,白璧 染瑕。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我們如果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歸化柔順,便能做心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5.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經上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無。」所謂罪業深重,是就形 相而言,彷佛真實存在;但是就其本體而言,一切諸法皆空無自性,因此罪業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空,不是永遠無法改變,只要摯誠懇切懺悔,便可去除。我 們的心本具佛性,清淨自在,卻因種種妄念,使我們的軀骸受苦受難。如果能夠泯除我們的妄心雜念,這個冤家便能與我們化敵為友,情同袍澤。 

    6.心如僮僕諸惱使:心像僮僕,受到客塵的驅使,向外攀逐,產生種種煩惱。經上說我們的心有三毒、五蓋、十結、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惱,這些覆蓋、結使,都能蒙蔽我們的智能,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智能失去清明,使我們的心靈不得自在。 

    7.心如國王能行令:心是身體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能夠統率行權,指揮一切,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產生感官認知的種種作用。 

    8. 心如泉水流不盡:李白詩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們心中的活水就像長江黃河,汨汨不絕地流著。當世界的能源一旦短缺,人們便向深山開採礦產,或向海洋探 取資源,甚至開發太陽能,但是往往疏忽了我們心中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源活泉。因此,如果能有效的運用我們的智能泉源,將可免除匱乏的憂懼。 

    9.心如畫師描彩畫:《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手握彩筆,能夠描繪種種的圖畫來。心中希聖求賢,自然浮現聖賢的面貌;心如兇神惡煞,面容便如魔鬼羅?一般的猙獰,所謂「相隨心生」,就是此意。 

    10. 心如虛空大無邊:心的本體有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能夠涵蓋萬物,包容天地。《華嚴經》卷五十說:「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虛空至大無邊,找不 到涯岸;虛空包容萬物而毫無執取。我們要瞭解諸佛的境界,就應該將心擴充如虛空一般無邊無際,無牽無罣,才能包容宇宙萬有,覆蔭一切眾生。 
    大 顛禪師開示大眾說:「但除卻一切妄想即是真心。」凡一念心起,當迴光返照,觀察所起的是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喜舍心等,這就是真心;所起的是顛到心、 執著心、嫉妒心、我慢心等,這就是妄心。所謂合理合情的善念,都是真心的作用;不合理合情的惡念,都是妄心的作用。吾人如能念念都是善,則何處不是真心所 在;如果念念都是惡,那麼真心就無法顯現。 

    肆·真心妙用 

    人人本有的真心本性,它的別號叫做主人翁, 又名本來人,或雲法身,或稱佛性。這個主人翁與我們最為相親相近,須臾不離,日常諸事,無時無刻不在運用。譬如肚子餓了,提醒我們吃飯;口渴了,提醒我們 喝茶;天氣冷了,提醒我們多穿衣服;乃至夜裏跑險路,它會暗示我們當心、注意,不要跌倒。如此的關心愛護我們,較之親愛慈母,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所謂 「見色聞聲,大用現前;穿衣吃飯,承渠恩力」,就是此意。 
    一位韋將軍訪道玄沙和尚,將軍問:「日日用而渾然不知,究竟是指什麼?」 
    和尚答:「將軍,你就儘量吃吧!」 
    韋將軍邊吃邊問:「到底何為日日用而渾然不知?」 
    和尚答:「就像你現在吃果子,就是日日用而渾然不知!」人心日日用,但又何嘗知道呢? 
    德山禪師對《金剛經》下了一番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了一部《青龍疏抄》。聽說南方提倡「頓悟成佛」之說,頗不以為然,便帶《疏抄》南下,準備破斥。 
    路旁有店,店中一老婆婆,見德山買點心,當即問他:「你肩上擔的是什麼?」 
「《金剛經青龍疏抄》。」 
  「那麼,我考你一個《金剛經》的問題,如果答得出來,點心免費供養。」德山聽了,滿懷信心的答應。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你大德要吃點心,點的是那個心?」德山愕然不知所對。 
    吾人的真心妙用那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分別?當下一念就是真心妙用。 
  《達 磨血脈論》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 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總之,心離於有無,猶如寒山詩說:「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心,就是如此的奧 妙。 
 
    第二篇 性

    壹·前言 

    久遠以來,我們就和一個最親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罷了,他是誰呢?他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家本來面目,每天對著別人叫得出張三李四,卻不知道自己是何等人物! 
    我們學佛,就是要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佛經說: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人人本具,個個皆有的。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時,曾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佛陀在靈山會上,手中拿了一顆摩尼寶珠,問四方天王道:「你們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四方天王紛說是青、黃、赤、白等不同的色澤。 
    佛陀將摩尼珠收回,舒開手掌又問道:「我現在手中的這個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四天王不解其意,不約而同答道:「佛陀!你手中沒有什麼摩尼寶珠啊!」 
    佛陀說:「我將一般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卻視而不見。」 
    如來智能德相、摩尼寶珠,都是比喻吾人的真如佛性。 

    貳·不變的性 

    性, 梵語prakrti,與「相」、「修」相對,是不變的意思。指本來具足的性質、事物的實體(即自性)、對於相狀而言的自體、眾生的素質(種性)等。性,是 受外界影響也不會改變的本質,也就是遍佈於宇宙中真實的本體,是一切萬有的根源。性又作佛性、法身、自性清淨身、如來性、覺性,是佛的本性、眾生成佛的覺 性。 
    世間一切諸法是無自性的,如世界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異、滅等現象。唯有諸法本性,也就是我人的本來面目,是「亙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彌新」的。 
    眾 生在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輪回不已,儘管形相多經改變,然而心性卻是永遠不變的。如果能體悟到自己不變的 真心,譬如黃金儘管打造成耳環、戒指、手鐲等各種相狀,但是黃金本性依然不變。所以人在生死五趣中流轉,其本性是不變的。 
惠能大師臨圓寂時,每 一個聽到這個消息的弟子都放聲大哭,唯獨神會默默不語,也不哭泣。惠能大師道:「為什麼你們要哭呢?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麼地方去,如果我對自己一無所知, 如何能預先告訴你們?只有神會一人超越了善惡的觀念,達到了毀譽不動,哀樂不生的境界。你們大家要切記:法性是不會生滅去來的。」 
    所以祖師說:「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參·佛性異名 

    佛性在各部經典中稱謂不一,名稱繁多。吉藏大師在《大乘玄論》中指出:「經中有明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並是佛性之異名。」「佛性有種種名,於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嚴三昧、師子吼三昧,故知大聖隨緣善巧,於諸經中說名不同。」 
    略舉經典中各種佛性的異名如下: 
  《菩薩戒經》稱之為心地,能生起萬善。 
  《般若經》喚作菩提,與覺為體故。 
  《華嚴經》立為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號為如來,無所從來故。 
  《般若經》呼為涅槃,眾聖所歸故。 
  《金光明經》號曰如來,真常不變故。 
  《淨名經》號曰法身,報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論》名曰真如,不生不滅故。 
  《涅槃經》呼為佛性,三身本體故。 
  《圓覺經》名為總持,流出功德故。 
  《勝鬘經》號曰如來藏,隱覆含攝故。 
  《了義經》名為圓覺,破暗獨照故。 
    可說是一法千名,應緣立號。 
    孟 子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嗅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也就是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嘗,在身能動作,在意能 知,這都是真心的作用。至於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運水搬柴,迎賓送客,屙屎放尿,也莫不是它的靈明所在。所以祖師說:「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 耳聽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肆·佛性平等 

    佛言:「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當初惠能從廣東新會千里迢迢去湖北黃梅投拜弘忍為師,才剛見到弘忍大師,第一句話就問道:「你從那裏來?」 
  「我從嶺南來。」惠能回答。 
  「嶺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沒有佛性啊!」 
    惠能回答說:「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嗎?」 
    人雖有南北貴賤之分,佛性本無南北、貴賤,於一切人悉皆平等。佛性之於一切眾生,有如雨水之於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無所遺漏,所以眾生悉有佛性,佛性平等。 
  《大 乘止觀法門》卷一說:「若就心體平等,即無修與不修,成與不成,亦無覺與不覺,但為明如如佛,故擬對說為覺也。又複若據心體平等,亦無眾生、諸佛與此心體 有異,故經偈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然複心性緣起法界,法門法爾不壞故,常平等、常差別。常平等故,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常差別故,流 轉五道,說名眾生,反流盡源,說名為佛。」 
    四祖道信禪師住在雙峰山,山裏住了一位栽松老人。老人欲從禪師出家,禪師說:「你已老了,如欲出家,可俟來世。」 
    老人辭別四祖,走到溪邊,看見一位浣紗姑娘,請求道:「姑娘,能否借宿?」 
  「須問父母。」 
  「你答應一聲即可。」 
    就這樣,處女竟懷了孕,其父母認為敗壞門楣,就把她趕出家門,依賴乞討度日,後來生下一子。 
    多年後,在黃梅路上,道信禪師遇此兒,兒求出家,禪師說:「你年紀太小了,怎麼能出家?」 
  「禪師!過去你嫌我太老,現在又嫌我太小,究竟何時才肯度我出家?」 
    禪師忽有所悟,忙問道:「你姓什麼?叫什麼?家住那裏?」 
  「我叫無姓兒,家住十里巷。」 
  「人人都有姓,何以你無姓?」 
  「我以佛性為姓,所以無姓。」此無姓兒就是後來禪宗的第五祖──弘忍大師。 
    佛教的三世因果,五趣輪轉,是「常差別」,因此有「太老不要,太小不好」,而以「佛性為姓」的,確是性「常平等」。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說:「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是明暗。即心即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有人欺侮他,傷害他,侮辱他,謾罵他,他不但不生氣,並且恭敬禮拜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佛性平等就是尊重他人如同尊重自己。 

    伍·佛性迷悟 

  《大乘起信論》說:「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意思是說,只要能離卻一切妄念,眾生就是自性清淨的真如佛,所謂「迷真起妄,假號眾生;體妄即真,故稱為佛。」 
    什麼是迷?迷真逐妄;什麼是悟?悟妄歸真。然而迷者自迷,悟者自悟,迷悟之間究竟相差有多少呢? 
    有一位學僧至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請示道:「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祖師們將此『心』易名為『性』,請問禪師,心與性的差別如何?」 慧忠國師雲:「迷時則有差別,悟時則無差別。」 
  「佛性是常,心是無常,為什麼你說無差別呢?」 
  「你只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時結水成冰,暖時融冰成水;迷時結性成心,悟時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別。」 
  《金剛經》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就是所謂「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即是佛法。」乍聽之下,好像互相矛盾,其實「是佛法,不是佛法」,只在迷悟之間而已。 
    唐朝丹霞天然禪師,某日在一佛寺掛單,時值嚴冬,大雪紛飛,天氣寒冷,丹霞將木刻的佛像取下烤火。糾察師一見,大聲怒斥道:「該死!怎麼把佛像拿來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燒取捨利子!」 
  「胡說!木刻的佛像那有舍利子?」 
  「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 
    在已證悟緣起性空的丹霞禪師心中,我佛如來的法身遍於宇宙世界,而糾察師所認識的佛,只是木刻的佛像,因此一念之迷,本來是清淨的佛法,也變成染汙的世間法。所以說是佛法的,不是佛法。 
    幽州盤山寶積禪師,一天路過市場,偶然聽到一段對話而大悟。 
    顧客向屠夫說道:「老闆!精的肉割一斤來!」 
    屠夫放下屠刀,叉手道:「老兄!你說那塊不是精的?」 
    一 切法皆是因緣所生起,法法平等平等,沒有分別,也沒有相對待。所以一念覺悟,從有漏的世間法,也變成了無漏的佛法。所謂「心迷世間轉,心悟轉世間」,就是 這個意思。而「迷」「悟」之別,僅在一念頓超,是心地上的功夫,絕不是口舌上的逞能。禪師從賣肉的世間法之中,卻悟到法性平等無二的道理,所以說不是佛法 的,是佛法。 
    有個年輕人正在打坐的時侯,一位老禪師走了過來,年輕人並沒有起身相迎,禪師問他:「你看到我來,怎麼不理我呢?這麼沒禮貌!」 
    年輕人學著覺者的口氣說: 
  「我坐著迎接你,就是站著迎接你!」 
    老禪師一聽,立刻上前啪啪給他兩個耳光。年輕人挨了打,摀著臉抗議:「你為什麼打我呀?」 
老禪師若無其事地說:「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荷澤神會禪師初參六祖惠能大師時,惠能大師問:「你從遠處而來,自性禪心帶來了嗎?可看見本體的法性是什麼嗎?」 
  「報告老師,『我』有來去,『自性』沒有來去,本體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見,抑或不見?」 
  「好敏利的詞句。」接著拄杖打了下來。 
    神會反問:「老師坐禪時,是見或不見?」 
  「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感覺痛,又不痛。」 
  「我坐禪是見,也不見。」 
  「為什麼是見,又不見呢?」 
  「我 見,是因為常見自己的過錯;我不見,是因為我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所以是見,又是不見。至於你如果不痛的話,那麼你便像木石一樣的沒有知覺;如果是痛的 話,那麼你便像俗人一樣會有怨憤之心。因此,見與不見都是兩邊的執著,痛和不痛都是生滅的現象。你連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還說無來無去?」  

    第三篇 明心見性 壹·前言 

    古 德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們如何認識真心與妄心,進而去對治妄心。當妄心去除,真心也歸於無,真 妄泯除,佛性現前,三藏十二分教、一切功德自然如瓶水傾灑,一瀉千里,源源不絕。這就是「明心見性」,明悟自心(常住真心),徹見本性(本有覺性)。明心 見性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貳·明心見性是找回本來的面目 

    學佛是斷煩惱,了生死,離苦得樂。如 果能明心見性,則煩惱不斷而自斷,生死不了而自了,眾苦不滅而自滅,諸樂不求而自得。因此,古人不惜草鞋錢,千山萬水參訪名師,尋找善知識,吃盡苦頭,無 非為了要明心見性。香嚴禪師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慧可禪師立雪斷臂,趙州八十歲猶行腳,都是為著這個─明心見性,就是我人的本來面目。 
    明心見性的人,對一切境儘是樂境,一切處無非西方,一切時悉皆解脫自在,譬如新春佳日「無邊風景好,一刻值千金,隨處堪行樂,何人不醉心」一樣。 
    六祖惠能大師在聽聞五祖為說《金剛經》時,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稱歎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現代人常說要「尋根」,要認祖歸宗,要劃清籍貫,其實真正的「根」,是我們內在本具的佛心佛性。不往心覓,向外攀緣,只會讓我們分別妄想,起惑造業,漸行漸遠,無有歸期。惟有明心見性才能使我們在滔滔紅塵中找回本來清淨的面目,不再流浪生死。因為明心見性能使我們: 
    1. 超越對待: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物是物,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彼此互相對立,縱有關係,也是對待的假相。這種分別、對立的觀念,容易生起無謂的衝突、矛 盾。惟有用清淨無染的真心,透視諸法實性的平等一如,洞悉宇宙萬物的整體共存,才能超越自他對待,綜觀宇宙生命的全貌。 
    2.無住生心: 我們的妄心執假為真,總是想擁有越多越好,其實,「有」就是住著,「有」就是有限,一旦生起「有」的觀念,比較、計較隨之而來,生活也就失去了樂趣。《金 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真心只有在無住中才能生起。「無」,是無限,是無爭,所以,體證了「無」的無限無爭,可以在無邊的法界中稱性遨 遊,隨遇而安,不為外境所染,怡然自得。 
    3.如如不動:不能徹見法性的人,遇到順遂,便沾沾自喜;遇到困難,便沮喪怨憤,喜怒哀樂完全被虛妄的外境左右,所以不能自在。明心見性的人了知萬法不離一心,所以能不惑於外相的變遷,能不受時空的限制,住於如如不動的佛性中,把握自己的立場,認清自己的價值。 

    參·明心見性是開發自我的潛能 

    宇宙萬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好的物品容易耗損。只有我們的佛性亙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彌新。 
    柴陵鬱禪師悟道時,說了一首詩偈: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無限潛能,蘊藏無限寶藏,但是由於無明造作,追逐五欲六塵,使明鏡般的清淨自性不能顯現應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見性就是開發自己的潛能。 
    如何才能明心見性,開發內在的潛能呢? 
    1.能大能小: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就理體而言,我們與佛陀一樣具有尊貴的佛性,至大無外;我們與眾生一體,可以為眾生做牛做馬,犧牲奉獻,至小無內。我們不一定生而萬能,只要我們「肯能」,自能形成一股動力,將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 
    2.能苦能樂:我們的佛性遍一切時,盡一切處。所以通達佛性的人不逃避人間的苦樂,而視苦樂為鍛煉自己意志的試金石。古德曾說: 
    刀山劍樹為寶座,龍潭虎穴作禪床。 
    道人活計原為此,劫火燒來也不忙。 

    只要我們能開啟佛性,自能處苦不以為苦,處樂不以為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即使劫火來臨,也不能動搖我們的悲心願力。 
    3. 能前能後:佛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前面的世界固然燦爛風光,後面的世界也一樣遼闊深遠;當仁不讓固然可以領導群倫,謙沖自牧更可以認識自己;舉一反三固 然可以進步神速,腳踏實地更可以站穩步伐;犀利辯才固然可以懾人以威,忍苦耐勞更可以服人以德。佛性之前,眾生是平等的,既沒有階級之分,更沒有長幼之 別,只有迷悟之差而已。我們必須看清前後兩個世界,懂得進退之道,才能擁有自己全部的佛性。 

    肆·明心見性是創造清淨的慧命 

    一般人說到人生的壽命,總是想到色身的生死。其實,色身的生死有如換衣服,搬新家,只是改變形態而已,心識仍然不停的延續下去。明心見性就是要除去覆蓋在心識外的雜質,自利利他,創造無限深廣的慧命。 

    明心見性是: 

    1.廣度無邊眾生:我們的佛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生佛平等,凡聖一如。因此心外無佛,亦無眾生。所謂「自性自度」,我們能夠度化心中一分無明眾生,就能拓展一分佛性,增長一分慧命。 

    2.荷擔如來家業:眾生本來具有如來德性,所以明心見性是直下承擔自己的家業,不再作「懷珠的乞丐」、「長者的窮子」,將本來屬於自己的家業發揚起來。 

    3.建設清淨國土:《華嚴經》卷五十雲:「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當我們的心與虛空一樣明淨時,就能與三世諸佛相應,從而建設淨土,與眾生分享佛性的光明。  

arrow
arrow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