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活佛:學佛的人,可否競爭?

  世上有的人不敢面對現實,總是在逃避,逃避就是弱智無能的表現,在社會中要生存,就免不了要與人競爭,那麼,學佛的人也可以競爭嗎?這是許多讀者的疑問,但我個人從無顧慮,因為競爭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學佛的人也可以競爭,但是這種競爭不應該是以那種「弱肉強食」 的方式,而應該是像現在體育比賽一樣秉持著公平競爭的原則,這是做人的修養,也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的展現。 

    很多法師說: 「學佛不能競爭,競爭就是爭取輸贏,學佛的人應該放下爭取。」從佛的正見來講,是根本沒有必要競爭的,因為一切都是空性,空性是沒有競爭,也沒有輸贏的。但從方便法門來講,必須要競爭,比如,一位學佛的人,遇到一個十惡不赦橫行霸道,毀滅佛法,傷害眾生的人,你爭還是不爭?如果你不爭,他更加瘋狂,傷害更多人,你怎麼辦? 這方面,在《塞米經》裏有這樣的公案:在象雄地方有一位五毒膨脹的人,名叫恰爾巴,他橫行霸道,毀滅佛法,傷害眾生,所以人們認為他是妖魔,被稱為魔王恰爾巴。 

    魔王恰爾巴處處針對辛饒彌沃如來佛,滅佛法,害眾生,給世界帶來無窮的災禍,不限制自己作惡,而且還慫恿別人作惡,隨喜作惡,殺人放火,搶奪謀殺,在大海裏放毒等作惡多端。有一次,辛饒彌沃赴外界傳教佛法,利益眾生時,魔王靠近辛饒彌沃的弟子,把佛經燒掉,拆寺廟,而且騙走了辛薩勒丘等人,又派人偷走七匹駿馬,帶到了貢布林芝(現在西藏八一地區)地方,辛饒彌沃佛不是為了徒弟和駿馬,而是想借這個機會,降伏魔眾,為吐蕃野蠻的人引導佛道而降臨貢布,魔王恰爾巴處處想以陰謀詭計暗殺辛饒彌沃,但辛饒彌沃佛從無陰謀暗殺,而是依自己修來的法力和慈悲心,使魔王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後魔王要求辛饒彌沃佛組織一個公道的射箭比賽,魔王的意思,輸者拜贏者為師,辛饒彌沃佛親口答應了他的要求,雙方決定之後,辛饒彌沃佛為了比賽公道,比賽的過程一切聽魔王地安排,魔王就在遠處樹立九座鐵盾,意思就是誰能穿通九座鐵盾,誰就是贏家,就是師傅。 

    辛饒彌沃佛先讓魔王恰爾巴射箭,魔王用盡全力地射了三次箭,不要說穿通鐵盾,箭根本沒有靠近鐵盾,就掉到離鐵盾遠處的前方,魔王才明知自己射箭力量不可能打倒鐵盾,只好把弓箭交給辛饒彌沃佛,辛饒彌沃佛耐心地射了一次箭,穿通了九座鐵盾,而且箭還射穿了對面的石岩,魔王的父母和眷屬親眼看到辛饒彌沃的神通,內心中產生了對辛饒彌沃佛的信心,五體投地,叩拜三跪,皈依三寶。特別是魔王的父親雙手獻著哈達,拔掉辛饒彌沃佛射穿石岩的箭,供養給辛饒彌沃佛時,才發現拔掉箭的石岩裏流出了泉水,當時叫做「降魔水」,後代人被稱為「自然甘露水」。自然甘露水現至今還在貢布林芝地方流淌。魔王敗在辛饒彌沃的手下,他實現承諾,就拜辛饒彌沃為師,皈依佛門,跟著辛饒彌沃佛歸回象雄地方,從此西藏地方再也沒有魔王恰爾巴的危害,人們的生活平安無恙。 

    還有一個公案,古時候,有一國家,國王的名字叫子色巴。他沒有王子,只有一位男僕,這位男僕經常與王后吵嘴鬧架,得不到安寧。為此,國王發怒便把男僕殺了。男僕臨死時發惡願,說了反悔之言,後來國王也去世了。國王去世之後,降生到古大食國度,又成了國王,名叫傑納。娶了大食氏海潤,生有二子,長子是過去世殺死男僕的轉世,他來報怨討債,長相兇惡,心狠手辣,食肉喝酒,惡性膨脹,殺人不眨眼,叫做叉機王子;次子是普賢光明佛的轉世靈通,長相美德,仁慈善良,遵守承諾,是個優秀之人,從不喜歡吃肉喝酒,出生時身上有老虎斑紋和火光,所以名叫達納默巴。兩位兄弟的思想、行為、品德都猶如水火不和。 

    後來為了競爭王位,兄弟之間產生了矛盾,但達納默巴心底善良,處處讓給兄弟,父親再三勸告達納默巴,不能放棄王位,但達納默巴積德行善,一心向佛,跟隨母親進入山裏靜修。有一天父親突然得病,叉機王子借母親和達納默巴靜修,父親病危的時機,登上了王位,抓住實權。從此,叉機王子橫行霸道,傷害無辜的眾生,毀滅佛法,強姦謀殺,他殺人成性,把世界搞得混亂,人們得不到安寧。後來父親病情轉好,達納默巴回府,父親一直想重新定王位,跟大臣商量,這個消息傳到叉機王子耳裏,叉機王子怒火中燒,一念之差,將國王謀害,之後他遇到了所有大臣和將軍的反對和抵抗,叉機王子逃跑到羅?國,當上了羅?國的國王。 

    這一切都是達納默巴學佛沒有競爭王位的後果。叉機王子在羅?國也同樣殺人放火,強姦謀殺,在大海裏放毒,他殺人成性,把世界搞得很混亂,令眾生無法安寧。為此,稱他為羅?王底哈格殺,臭名遠揚。達納默巴看到兄弟的行為,忍無可忍時,獲得慈母佛的預言,向佛祖青美祖菩請求普巴金剛的法門之後閉關修煉,增添了法力,後來降服了羅?國王底哈格殺,轉變了他的思想和行為,並讓他皈依佛門,一心向佛,從此世界得到了安寧。這些都是學佛的人可以競爭的公案,但不是說「你死我活」猶如戰爭;「弱肉強食」,猶如老虎吃山羊;「欺上壓下」猶如現在多數人欺騙上面的領導,壓迫下麵的老百姓而競爭,因為這三種競爭方式都無法給他人公道和平等,所以學佛的人應該遠離這三種競爭。學佛的人應該學習現在體育比賽一樣秉持著公平競爭的方法。實際上,學佛也是一種競爭,是在煩惱和智慧之間的競爭,安靜和煩躁之間的競爭,迷惑和覺悟之間的競爭,善和惡之間的競爭。若是達到無分別的境界,那就不會再有競爭的觀點和概念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