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榜樣的力量
有一位母親,她開始學習《弟子規》,我們常常跟很多家長交流的時候都說到,我的孩子有哪些問題?他沒禮貌,怎麼辦?我們把禮貌演給他看,他不喜歡念書,怎麼辦?我們把好學做給他看。所以有一個校長說到,我的校園都很髒,怎麼辦?在這裏我就不大方便說了。當校長彎下腰去,很自然撿起垃圾的時候,所有的師生都會受到感動,這個就是文化的承傳。所以這位母親她就開始,每個禮拜都去上《弟子規》的課程,她的孩子會覺得,媽媽好像有點不一樣。有一個媽媽聽完課以後,以前到公公婆婆那裏,都是坐在那裏看報紙,一動也不動,都是公公婆婆在忙,尤其是婆婆在煮飯。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事實上是需要提醒,並不是她不願意這樣做。其實說實在的,當這個媳婦坐在那裏不幫忙的時候,她歡不歡喜?她覺得自不自在?她也覺得不自在,只是不知道怪在哪里。 而當被提醒,一個家,家是付出的地方,家是互相體恤的地方,家是感恩孝敬的地方。她被提醒,這次回來不一樣了,她就跟婆婆講,媽媽,今天我來負責就好,就進廚房開始在那裏洗菜。她的孩子過了幾分鐘就跑進廚房,媽媽,你真幹?他媽媽點點頭,對,今天媽媽煮。孩子笑一笑就出去了,出去玩耍。然後又過了幾十分鐘,又看到她孩子,又跑進廚房來,那時候她已經在洗菜,這個孩子就蹲下來,看著他媽媽說,媽媽,你真幹?你看做真的做假的,孩子都在觀察,學生也在觀察,以至於我們監獄裏面的幹警,他們在做的時候,這些服刑人員都在仔細觀察,這個是真的還是做假的。所以幹警們轉變以後,本來是一種對立的,我就是懲罰你的那種心情,在跟服刑人員互動。這無形當中,這樣的意念就形成了隔閡,甚至於有對立,搞不好都有可能衝突,而所有的這些幹警們身心都很疲憊,服刑人員也不會快樂。 之後,轉變了心態,我們傳統文化當中要做「君親師」,我們應該代表國家,來幫助這一些犯錯的人,讓他們能夠回過頭來,重新做人、重新對社會有貢獻,這個時候愛護他們,這個親人的心情提起來了,「作之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作之君」,君就是以身作則,當榜樣;「作之親」,用親人、用父母的心情,來愛護他們;「作之師」,用老師的心,時時抓住每一個機會點,給他們諄諄教誨,耐心的引導,君親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