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華文化,用一個字,孔孟學說用一個字來概括,諸位學長,哪一個字?「孝」文化。「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眭,上下無怨。」講「仁」字也是對的,所有聖賢的教誨,都是愛的教育。而我們文化當中又把這個愛的原點、源頭活水找到了,就是孝道。包含在我們的文字當中都體現得非常深刻。
「孝」字啊,上邊一個老,下麵一個子,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一體不可分,生命共同體。所以「父子有親」是愛的原點,是整個人與人關係的源頭。所以我們的文化就是讓父母子女這個親愛終身保持。我們感受一下那六七十歲的人一進門去,「娘!」你看他幸不幸福?一生保有這種赤子之心,對父母的孺慕之情。
再把這一個親愛推展到對兄弟、對家族、對鄰裏鄉黨、對社會大眾,再推演到對國家民族。就像《弟子規》說的,「凡是人,皆須愛」,還有更高的,「凡是物,皆須愛」。所以中華文化裏面強調「天人合一」,敬天、敬地、敬萬物。那一份感恩的心延伸到對一切的萬物。這個不簡單啊,感謝山河大地對於我們的賜予。當初,佛經啊,這個佛門是教育啊,當時候的皇帝很珍惜,東漢明帝把這個經典從西域帶回來,其中是白馬馱回來的,後來這個馬因為長途跋涉太辛苦了,後來就去世了,所以第一個佛寺叫白馬寺。我們一聽到這個名字很感佩我們的古人,連一匹馬的恩德他都不敢忘記了,更何況是自己父母的恩德。所以「泛愛眾,而親仁」,這個「眾」那就包含動物、包含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所以在經典當中,春天的時候,萬物生髮,人應該要愛護這些萬物。
所以這麼一延伸開來,就從父子有親,延伸到五倫關係了,人與人的關係。而在人與人的關係相處當中就強調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概括來講,五常。怎麼相處呢?「仁、義、禮、智、信」五常。這個五常再延伸就是四維、八德,但不離開這個五常關係。我們之前跟大家一起交流到了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以至於君臣、朋友關係。我們來感受一下,其實都是守著這個五常的關係。
仁者愛人,五倫關係裏面都是去愛護對方。
義,我們說的合情、合理、合法,恩義、情意、道義。
禮,禮讓、忍讓、謙讓,而且這個禮範圍很廣。「禮者,天地之序也」,包含生活的規律,這個都是守禮。一個人半夜不睡覺,大白天睡到中午十二點,這個叫無禮了,不守整個天地的秩序,老天爺就要來打屁股了,是吧?可能身體就要搞壞了,沒規矩了,「天地之序」啊。「禮者,敬而已矣」,一個人睡覺睡到中午十二點,敬不敬?他尊敬他自己嗎?他尊敬父母給他的生命嗎?他尊敬時光嗎?敬都沒有了。「禮者,敬而已矣。」
我們看「智」。「知所先後」、「物有本末」,這個都是「智」涵攝的意義,包含「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有智慧的人考慮事情是非常深遠的,高瞻遠矚。甚至是看得遠也觀察得細,叫防微杜漸。當然了,他還來自於清淨心啊,他要有定慧就有智慧了,有定力。但定力要來自於守規矩,戒定才能生智慧。所以我們看到的看得遠還要觀察得很細微,防微杜漸。
包含在《中庸》裏面講到,「舜其大知也與」,舜很有智慧啊,「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其實懂得隱惡揚善就是考慮流弊的問題了,考慮人心的問題,這到底給人心好不好的影響。而且這個有智慧的人不過與不及,所以《中庸》裏面講,大舜是「擇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不過與不及,中道,這些都是智慧。
我們現在在談的這些仁、義、禮、智、信裏麵包含的心境、德行,用在五倫關係,統統適用。我們待會來從每一個倫常我們去感受看看,是不是只要守住了這五常,沒有不能和睦相處的關係了。
包含信,我們守的信用,守的信義。守信的人很實在,甚至這個信當中還包含著我們值不值得人家信任。第一個,我們相不相信自己?第二個,我們值得人家信任嗎?一個人都做出自甘墮落的行為了,愛慕虛榮的行為了,那人家怎麼信任我們?贏得人家的信任不是好慕虛榮,因為贏得了人家的信任我們才能夠去盡本分,去利益他,沒有信任想幫也幫不上,人家還嫌我們囉嗦,所以這個信很重要。
而我們看看《弟子規》裏面的「信」,「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一個人假如聽到人家談是非了,哎喲喲,趕緊興趣很濃,沖過去了,這樣的人你要不要信任他?包含「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一個人真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個人的德行值得信任。假如一個人見人善即嫉妒,見人惡即批判,他就贏得不了人家的信任。
我們現在談的,跟一個領導者用人選人有沒有關係?有啊,你用這五常去觀察就很明白了。包含《弟子規》後面又說的,「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其實人沒有這種態度啊,這個人就不實在了,好慕虛榮了,他怎麼會值得信任呢?他的價值觀已經偏掉了。所以我們在選棟樑之材,也要從這裏看,他是真正有使命感、實在的人,還是好慕虛榮的人?好慕虛榮就很容易貪婪了。包含《弟子規》又說道,「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一個人聞過就怒了,誰敢相信他?事情交給他,都不知道會出什麼狀況了。「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從這一些地方去體會「信」字,義理就更寬廣了。但更重要的,每一個道理首先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做到多少?我們沒做到,就不要再談去幫人或者是去勸人,因為人家也不服,「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你就勸不了了。
所以這個「智」啊,仁、義、理、智、信,這個「智」當中,剛剛還想到一點,就是人要「兼聽則明」,方方面面瞭解狀況,不可以只聽片面之辭或者一個人的話而已,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都是我們在面對事情當中應有的理智。
提到這個智呢,智慧在哪里看到?在處世、待人、接物當中,我們看到他的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應對、正確的分寸,這個人就是有智慧了。比方我們剛剛跟大家講到的,「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有智慧的人。隨順煩惱習氣,那就是變成習氣的奴隸了,怎麼會有智慧呢?包含「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這是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發脾氣了,事情更糟糕。他能時時看到真相,不看到幻相,他自始至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理智。我們還沒學傳統文化,「哎呀,他那個人就是怎樣怎樣了,他那個德行我太清楚啦」,講起來好像很厲害,事實上都沒看到人家的真正的本性,看到的是他虛妄、?那變化的習氣,這個叫「認假為真、認真為假」。你說,「他能好,太陽都打西邊出來」。人家的真心都看不到了,認真為假了,就沒有智慧了。包含先後,都是智慧。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對,這就是理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所遇到的事情會讓人家怨我們,那還是我們沒智慧,沒有正己化人,沒有知所先後。所以這一些都是理智的態度,當我們有這些心境啊,面對五倫關係,都能處理得合情理、處理得有分寸、處理得不會意氣用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