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我們起心動念造作的罪業有兩種

古大德教給我們,我們起心動念造作的罪業有兩種,一種叫遮罪,一種叫性罪。什麼叫遮罪?遮是防止、防範。本身沒有罪,它是防範你造罪業。這一類的戒條,這一類的教誨,你要是犯了,都叫做遮罪,這個輕。性罪,不管佛有沒有制訂戒律,你造作是決定犯罪。以五戒來說,殺生這是性罪,你沒有受五戒,你還是有罪,不能說我沒有受戒,我殺生就沒有罪,沒有這個道理。不能說國家制訂殺人者死,一定要判死刑,我不懂法律,不懂法律殺人,你就不受死刑嗎?沒有這個道理。

本身就有罪,淫欲是性罪,偷盜是性罪,妄語欺騙眾生也是性罪,不管你持不持戒,本身就是罪。五戒裏面飲酒是遮罪,飲酒沒有罪。為什麼佛要把它列做重戒?怕你飲酒,酒喝醉了犯前面的過失,造前面這些惡業,所以酒是防範的,你是破了酒戒叫遮罪,那個不是性罪,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瞭。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們講《禮記》。《禮記》是我啟請的,老師很不願意講。為什麼?現在誰學,既然沒有人學,講它幹什麼。我是苦苦的求了多少次,他才給我們講了幾篇。講到《禮記》,當然一定提到《禮記》注解的人,注解的人是鄭康成,鄭玄注的,我們採取十三經訂本的經本,鄭玄注解的,就講到鄭玄的故事。中國人常講,飲酒三百杯,「三百杯」是有個典故,這個典故就是鄭康成的典故。鄭康成是漢朝大儒,這個人聰明絕頂。

他在求學的時候,他的老師有學問,官也做得很大,可是習氣,我們講的嗜好,嗜好很多,習氣斷不了,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他還要欣賞音樂。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電唱機,沒有這個東西。他家裏有樂隊,歌妓都是女孩子,在家裏養的樂隊。他上課的時候,這些女孩子在後面唱歌、彈琴,他一面欣賞,一面給大家上課,後面就用一個布幔圍起來,這是他老師上課的情形。學生哪一個不向後面去看看?這免不了的事情。

只有鄭康成,在他那個地方三年,從來沒有看幕後一眼。他的老師注意到,老師曉得,他三年教學的東西,鄭康成他一個人完全學去了。可是老師是凡夫,不是聖人,嫉妒心還是免不掉,知道這個學生將來一定超過他,老師不服,想辦法陷害他,來整他。所以這個學生,鄭康成回家的時候,拜別老師回家的時候,老師帶著學生到十里長亭去送行。送行的時候,每一個學生每個人敬鄭康成三杯酒,大概有幾十個人,鄭康成就喝了三百杯,老師是要把他灌醉,灌醉之後,以後整他。哪里曉得鄭康成三百杯下去之後,小小的禮節都不失,他有這麼大的酒量。

所以李老師當時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酒量,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要了,就沒有了,何必制這條戒?三百杯他不醉。這樣他離開了,他這個老師還是買了殺手,想在路上陷害他,害他。他聰明,他走了沒多遠,走小路、岔路回去了。這歷史上有這麼一段故事,老師也嫉妒學生。你才曉得多艱難、多不容易,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所以遮罪跟性罪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遮罪那就是做法懺悔,依照佛講的懺悔方法,白眾,向大家宣佈,我做了一些什麼錯事情,佛的這些教誡我沒有能遵守,我犯了。如果是犯性罪,那這個裏面懺悔就有事懺、有理懺,比較上要麻煩。那要真正發自內心悔過,後不再造,求佛菩薩加持,求瑞相、求感應,這些懺悔方法在經論裏面很多。在過去明朝末年,蕅益大師就依「占察懺法」,那是依地藏法門,修這個占察法,這個方法的確很有效,地藏三經裏面有一部就是懺悔法,《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裏面有教給你懺悔的方法,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用這個方法來修懺悔門,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可是遮罪裏面,開緣很多,我們必須要懂得。所以戒律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我在美國,許多同修,她學佛了,先生不學佛,家人不學佛,但是對她學佛並不排斥。學佛之後,她要吃素,吃素家人就困難了。我有一次在邁阿密,有個同修家裏,他先生就問我:素菜,如果沒有蔥蒜這些配料,味道沒有了,很難吃。他問我:這個要不要緊?不要緊,可以用。你要曉得,他用一點蔥蒜,比吃肉好多了,能夠叫他不吃肉,吃一點蔥蒜,算得了什麼。開緣,如果連這些佐料,都不許他用的話,他就不吃素了,天天還是吃肉,吃眾生肉。我們在這裏比較輕重,能夠讓他不造重罪,那個輕罪就可以權通,通權達變,哪有那麼計較的事情。

  何況做佐料,這在佛門裏面決定不許,這在寺院裏頭。為什麼?怕人家譏嫌,人家諷刺,你看那個和尚不守戒,還吃蔥蒜。居士你們在家裏面,就沒有嫌疑了,外頭人不會說你的閒話。這個可不可以?可以。有沒有過失?沒有過失。佛為什麼禁止五辛?五辛吃過量就有過失,就像酒一樣,它是屬於遮罪的。酒喝醉了,才會有過失;有很多人酒喝醉了就睡大覺,他不會犯過失,那個沒事。酒喝醉了發酒瘋,那個就麻煩了,那才有過失。我們看到很多酒性不錯的,酒喝醉的時候,他就找地方睡覺去,這種人就不會有過失。一定要明白事實真相。

佛家沒有定法,不是一定的,佐料裏面配這個,等於說是香料一樣的東西,這個起不了作用。料酒,有的人燒菜配這個酒,那個酒在裏面不會醉的,你吃那個會醉嗎?不會的。那個不叫做破戒。

  我過去在台中慈光圖書館,我們工作人員有三個人,裏面有一位劉居士,他現在還在,聽說已經出家了。山東人喜歡吃大蒜,每一餐沒有大蒜就吃不下飯,總要吃幾瓣大蒜。廚房裏面燒飯的一位老太太,也是個老居士很虔誠的,天天罵他破戒。可是燒飯的,每一天跟李老師煮面,李老師是山東人歡喜吃面,面裏頭放料酒,加料酒,這個劉居士天天罵他,你破戒,你裏面放酒,我們在旁邊常常在看笑話。

其實兩邊都沒有過失。他那個大蒜吃幾瓣不起作用,面放一點料酒也不起作用,都算是配料來用的。在寺院裏面,是有人嫌疑,怕嫌疑,在居士道場、居士家裏面,沒事情,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不是說犯了這一點,滔天大罪了,這個不得了,說得那麼嚴重,真正嚴重的他都忘掉了。

  真正嚴重是什麼?你看沙彌律儀,沙彌戒,身上帶錢是犯大戒,我們每天身上都裝鈔票,這個大戒你不說,那個小的你把它渲染,豈不叫顛倒。佛為什麼叫出家人身上不要帶錢?也是遮戒,防止貪心,錢愈多就貪心愈重,愈多就愈捨不得,所以說佛禁止出家人手裏頭有這些錢。身上不能帶錢,手上不能夠拿金銀財寶,都是屬於遮戒。我們一定要懂得,這是防非止過一種權宜的設施,知道世尊教學的苦心,處處為我們做許多防範的工作。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八集)  1998/4/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08

 
http://big5.xuefo.net/show1_3983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