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第一口菜夾起來先給誰?

 
 

我們希望孩子好學,我們希望孩子孝悌,首先從我們自己做到孝悌,上行下效。在唐朝有戶人家姓崔,他們的曾祖母姓長孫,這位長孫夫人年紀大了,牙齒全部都掉光了,結果她的媳婦,也是這個家族的奶奶,每天都先齋戒沐浴好,然後自己親身去給她的婆婆哺乳,因為她的婆婆沒有辦法咀嚼食物。先照顧好婆婆,才去照顧她的孩子,這都時時先想到父母,孝道的根就紮在這個家族裏面。結果他們這個家族是唐朝出最多大官的家族,等於是這個家族的福分在當代是最大。所以孝悌傳家,這個福最大。曾國藩先生就說道,一個家族要能傳三、四代,一定要有勤儉;要超過五、六代,要謹慎儉樸的家庭;要超過八代、十代,那一定要孝悌傳家。

    我們就冷靜想想,當我們有好吃的食物的時候,跟孩子一起吃飯,爸爸媽媽都在的時候,請問我們把第一口菜夾起來先給誰吃?大家看這一口菜重不重要?所以家道的承傳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弟子規》說的,「或飲食,或坐走」,吃東西也好,走路也好,誰先?「長者先,幼者後」。我記得我小的時候一吃飯,很自然的爸爸說:「來,叫爺爺奶奶吃飯」,我趕快去找爺爺。遠遠的就看到爺爺,「爺爺,吃飯了」,爺爺正在跟人下棋,聽了很高興站起來,「我孫子叫我吃飯了」,祖孫兩個牽著手走回來,天倫之樂。現在誰叫誰吃飯?這些生活細節不可以小看,現在是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而且叫孫子吃飯還要有本事,得要先煉馬拉松,煉好體力,喂一口要跑五十公尺,你看顛倒成這樣,本來是孫子伺候爺爺奶奶,現在是爺爺奶奶伺候孫子。然後吃飯,年輕人,爸爸媽媽都還沒上桌,他就先吃了,喜歡吃的還吃了一大半,等父母要上桌了,我吃飽了,走了。所以這些「知所先後」,這個先後順序就把道,孝道、家道傳下去了,「則近道矣」,先後順序不可以顛倒。

    買東西一定是先想到父母恩,當那一口菜夾給父母的時候,那分孝心很自然的就傳到孩子的心田,那個孩子馬上模仿你,夾給誰?夾給他爺爺、夾給他奶奶。而當我們把這口菜夾給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也夾給孫子,你看那個孫子碗裏面的菜特別多。所以看夾菜就知道這個家誰的地位最高,小公主、小皇帝不就這樣!聽說現在是皇太后了,不是小公主而已,就這樣夾出來了。所以小皇帝脾氣怎麼樣?你滿足他九次,一次不滿足他,他跟你拼命,他跟你哭,他跟你鬧。假如不傳孝道,感恩心不起來,下一代就覺得所有給予我的都是什麼?應該的。那這樣心態的孩子,他的人格怎麼健康?他怎麼去感恩父母?他福都消光了。
 
(轉自學佛網:
http://big5.xuefo.net/show1_3862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因果報應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