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弟子規》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落實

 

這裏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很重要的現況,因為我曾經在大學有幾堂課,大學的老師跟我說,倫理道德現在一定要趕快推廣,為什麼?大學現在都找很多「成功人士」去給大學生演講,這個成功人士加括號,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意思?賺不少錢。結果有次,有個成功人士站上去講了一段話,他說:「諸位同學(台下都是大學生),你們這一生想成功,首先要把道德兩個字放下,只要不殺人、不放火、不犯法,什麼事都可以幹。」那個老師在底下冷汗直流,更讓他驚訝的是什麼?這個企業家一講完,底下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孩子他也不懂,先入為主。有些企業家就說,這個倫理道德趕快叫企業家出來講,為什麼?因為社會大眾都覺得我們是成功的代表。所以諸位長輩,看下去你們都是有福報的人,我看企業家不少,所以得你們去講,道德商業怎麼樣致富長長久久,我就講不了,一看就是賺不了錢的樣子。

    我們從這裏就看到,這些社會的亂象,就想起老祖宗那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有家庭、社會、世界的問題,說實在的,只要幾個字就完全解決了。大家現在把社會的種種問題、家庭問題,是不是這幾個字就解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八德有兩個說法,合起來剛好十二個字。家裏有孝、有悌,這個家就和了,不吵了。人能忠,忠於另一半、忠於父母、忠於朋友,那還有哪些衝突!守信,你看誠信,那你事業就沒有問題。現在多少的衝突都是不守誠信。禮,人與人的摩擦,不守禮。義,講道義,人不講道義都沒安全感。以前你看人有道義,整個家族支持他,他不怕;現在的人,連旁邊的人都覺得不大可靠,還沒結婚,就先財產公證,這代表還沒結婚就想離婚。你看人不講道義的時候,很沒安全感。

    廉,現在公司的問題、政治的問題全部都出在不廉、不恥,禮義廉恥國家的四個柱子,四維能張顯,國乃復興;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家看看,現在全世界的政治,不就是這四個字沒辦法照做嗎?國會打架,無禮。他打架,打完不是沒事,電視每天在那裏播,下一代特別會打架,你看糟糕不糟糕?所以我有次回去,遇到一個出租車司機,他說不能只重成績要重德行,你看那些學曆這麼高,都是碩士、博士,當那麼大官還打架,把下一代都教壞了。我聽完很感動,為什麼?臺灣連出租車司機都覺悟了。所以你看,他都不守禮,他亂搞,這給社會很不好的示範,有沒有義?有義的話,念念為人民著想,不是為自己的自私自利。還有廉恥,他不貪,給社會最清廉的榜樣,整個政治不從禮義廉恥去提升,不可能解決問題。所以現在不是制度的問題,也不是主義的問題,是實質的德行。你有這麼好的制度,有這麼好的學說,那都是房子,它得有柱子,沒有柱子,它早晚要倒下來。你看這麼多好學說,在近代這麼發達,哪個民族更興旺,哪個國家更安定?沒有!所以要重實質,就是德。民族主義,孝悌忠信是精神;民權主義,真的把人民放心上,禮義廉恥是根本;民生主義,念念為人著想,要有仁愛和平的心,那才是根本。這個時代得抓到根本,抓到實質的東西,才能真解決問題。

    你看孝是人生的根,「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根找到了,根固好了,開花結果,那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我們可不能沒有根,每天喊著「仁愛和平,世界大同」,那都是口號,就跟那個花,它沒根,插在那裏能看幾天?當然也滿好看的,可是它沒有辦法持久。孝是根,悌忠信是做人的本,一個人沒有忠、沒有信,沒有辦法在人群立足。再來,做人的枝幹禮義廉恥,他沒有枝幹,他沒有辦法利益人的,他沒有禮義廉恥,到哪都給人家添亂。再來,仁愛和平才是一個人人格的開花結果。所以老祖宗很多教誨都引導我們,人生一定要從根本下手,而根本,孝是事親,他的天性從這裏引發出來。很多朋友就說:「奇怪,你們的課才四天還是五天,怎麼很多人走進去的時候頭是這樣子,為什麼聽完是這樣子出來的?你們怎麼這麼會洗腦。」他誤會了,老祖宗是順著人性教的,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那是老祖宗的智慧。他不瞭解還以為是什麼魔術,不是這樣的。很自然的從家庭,從小事親;敬長,尊敬長輩、尊敬兄弟。再延伸到,在團體、在單位裏面,他懂得事君,這樣的功夫。禮義廉恥才能夠治理團體,為國服務,治。仁愛和平,你能做出仁愛和平,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你的風範就能帶領天下的安定,天下平。

    所以你看,老祖宗十二個字,從家到平天下,完全是貫通的。這是師長上一次,學生跟師長見面的時候,師父教誨我的,所以我今天得給大家講,不然我下輩子會愚癡果報,吝法不行。而大家想想,這十二個德目,《弟子規》都教給我們,孝,「入則孝」;悌,「出則弟」;忠,「親所好,力為具」,這就是他忠的源頭,真的所有德行的源頭都在孝道,「百善孝為先」。他對父母都不盡忠,他去對誰盡忠?「親所好,力為具;親有過,諫使更」,也是對父母盡忠,養父母之志。信,那就不舉了,這個信裏面,「凡出言,信為先」,那一天都在講信。禮,「將加人,先問己」,這也是有禮,包含「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都養他的恭敬心。包含第一句「父母呼」,這是對父母的禮節,他恭敬心就從這些生活引發出來了,所以《中庸》才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恭敬心什麼時候培養?禮拜天的時候才培養?不是這樣的,隨時生活當中都讓他保持著。孝悌忠信就是修身齊家。我是都可以,因為我是尊重著作財產權,師父這麼寫,我就這麼給大家講。但是因為剛好是順著,寫下修身齊家這樣子。

    《弟子規》每句話都是養孩子的善心,我們得看到這裏才知道,每句都影響他一輩子。知道它的重要性,那你一定盡心盡力教他。我們看「冬則溫,夏則凊」,養什麼心?養他的細心,養他的耐心,養他體恤的心。不然孩子大學畢業了,你讓他去上三節課,他就體恤別人?他就很會去愛護別人嗎?不是。從小對父母生活很細膩,無微不至,就養了他體恤別人的心。一個孩子有體恤別人的心,請問他幹哪個行業不會成功?保證他成功,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以服務為目的,這才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從小這些特質就完全發揮出來。而且他什麼時候培福?他那個心地起來的時候,他的福就開始長了,不是他出去工作才開始長福報。所以禮義,「事諸父,如事父」,這是禮。「恩欲報,怨欲忘;勿諂富,勿驕貧」,這人的道義,「勿厭故,勿喜新」。廉,「物雖小,勿私藏;用人物,須明求」。恥,「勿自暴,勿自棄;德有傷,貽親羞」。愛,「凡是人,皆須愛」;仁,「將加人,先問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人不閑,勿事攪」;平,大家回去自己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