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常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


發布:淨山

  戒為一切善法之根本,當看在家律要。然律文繁多,或難詳讀詳記。但於心中常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淨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難矣。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以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此皆以心未能完全與天理吻合為過,非此等人,所作所為,尚有過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戒經中之要義。後世鈍根人,宜於此著力,則方為契理契機。

  節選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復峄縣宋慧湛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諸惡莫作二句,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若能推致其極,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余福慧果位乎哉。佛於大乘經中屢言之,非出於陰骘文,乃文昌帝君引用佛經耳。其余修持淨業之說,文鈔中具說之,此不詳書。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袁聞純居士書”

  修心者講到極處,還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此二語三歲孩童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究竟能做到這兩句,便是諸佛地步。所以望一般修心的善男信女,大家注意注意。千言萬語,總是要修心了生死。若論修心了生死的最要關頭,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願念佛。望大家將這幾種意思,牢牢謹記。自然生死可了,佛道可證。勉之勉之。

  節選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

  (廿六)

  一切諸惡皆莫作  所有眾善悉奉行

  身心清淨絕塵垢  無上佛道速圓成

  如來出世,教化眾生,無非欲令攝身口意,斷惡修善,復本心性,成無上道而已。昔白居易問鳥窠禅師,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會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刻論此語,唯佛究竟。世人無知,視為淺近。所以德不加修,過不加改,永劫輪回生死耳。然此兩句,便是第一義谛。若欲親證,當於日用中求。凡背忠孝節義者,徹底擺脫。凡合忠孝節義者,通身荷擔。必使人欲淨盡,天理流行。自然妙性全彰,直同雲開月露。方知前來斷惡修善,盡屬第一義谛本地風光。雖然,因齋慶贊,又作麼生。(卓杖雲)千祥雲集 百福骈臻

  節選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補》:“上堂法語(六十七篇,出自原三編手抄本)”

  如來大法,普被九界。上聖下凡,鹹資鈞陶。雖法門無量,不易悉說。而總舉大綱,維戒定慧。良以入道之要,初則以戒執身,次則以定靜慮,次則以慧破惑。由是得以斷五住之煩惑,證三德之秘藏。故楞嚴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此之三法,如鼎三足,若缺其一,便難安立。說雖有三,修在一心。以無定慧之戒,非出世之戒。無戒慧之定,非出世之定。無戒定之慧,非出世之慧。是知三法,原是一法。其言三者,以宏揚者注重為名,及修證者獲益判義耳。梵網經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可知戒之一法,統攝諸法。以故知識宏揚,學人修持,莫不以戒為先務焉。

  ……

  (光)惟佛教以孝為本。故梵網經雲,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至道之法。夫依教奉行,方名為孝。能依教奉行,則凡佛所得者,己悉得之。則即煩惱以成菩提,即生死以證涅槃。方可不辜佛化,不負己靈。為出格之丈夫,作如來之真子矣。若不依教奉行,則袈裟之下,失卻人身,三途惡道之苦,窮劫未能盡說也。願受戒諸佛子,各各勉旃。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揚州普照寺同戒錄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