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為人著想的心,才是真正的學問

發布:如是

  交朋友第三個本分,要懂得互相讚歎,互相肯定。古代讀書人有一個不是很理想的態度,叫做“文人相輕”,自己有學問,別人也有學問,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這樣好不好?這樣不好,對他對你都很不好。怎麼說?當我們嫉妒別人而沒有讚歎別人的時候,其實我們的道德、​​學問在往下墮了。學問是看一個人的心量,所以第一等的學問叫做處處為人著想。

  范仲淹有一個兒子叫範純仁。我們中國為人父母者,處處都是為孩子著想,連取名字也不例外,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是給他一生的期許。諸位朋友,從“範純仁”這個名字當中可不可以看出范仲淹對孩子的存心?“仁”是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哪兩個人?自己跟別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別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以范仲淹對他孩子的期許就是他純是一顆仁慈之心,能處處替人著想。他的孩子真做到了,那是世間第一等的學問,讓人佩服。

  有一次範純仁遵照父親的吩咐,押解五百鬥的麥子回江蘇老家,那時候范仲淹在京城工作。結果範純仁押送的過程中遇到他父親的老朋友,這個老朋友剛好家裡出現一些窘困,父母親死了沒有辦法安葬,女兒很大了也沒有嫁出去。範純仁一看到這個情況,馬上就把五百鬥的麥子賣掉,把這個錢給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結果錢還是不夠,範純仁索性把他坐的那條船也賣掉,這樣錢才夠。

  後來範純仁回京城跟他父親匯報情況,父子倆對坐在一個桌子旁,當範純仁跟父親說“五百鬥麥子我賣了之後,錢還是不夠”,范仲淹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 “那你就把船也賣了吧。” 範純仁接著說:“父親,我已經把船賣掉了。”所以父子純是一顆仁慈之心,所以這種家道的傳承比你傳千千萬萬的銀兩更有價值。因為范家的這種仁慈之心的傳承,所以子子孫孫到現在將近一千年,家道不衰。確確實實這種替人著想的心,才是真實的學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