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恕道是時時體恤人情


發布:果梵

  “有一字而有益於仁”,這個“仁”就是仁愛、慈悲,“莫如恕”;“有一字而有益於智,莫如預”。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道是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我們看這個“如其心”,恕道裡面,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別人,這句話有味道。“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我們對自己孩子的要求,我們把我們的要求自己先做到對自己的父母,做得到嗎?“所求乎弟以事兄”,我們對自己的弟妹的要求,首先我們自己先對自己的兄姐,我們做得到嗎?要求別人,結果自己做不到,人家心裡不服、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就不近人情,人家很難認同。

  所以“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這也是恕的精神在裡面。恕道,時時體恤人情,怎麼體恤?我執淡了就能體恤,我執重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不為他人,也不為團體。“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我們對屬下的要求,那些要求我們自己有沒有對自己的領導做到了?做到了才能要求底下的人,不然人家也是不能接受。就像我們課程當中常說到的,要求孩子要孝順,孩子說,“你對爺爺奶奶都不孝順,還叫我們孝順。”“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這是《中庸》的一段話,我們對朋友的要求,我們希望朋友怎麼對我們,首先我們把那個要求自己先做到,這個就是恕,不能違背人情。

  我們很冷靜,在自己處事待人當中這樣去觀照,一觀照,“啊,我要求別人多了,我自己都沒做到,沒有守這個本分。”這個時候,人不再去指責、要求、批評別人,他會把精力完全先拉回來在自己的修身、在自己的格物上。自己都沒有下真功夫對治習氣,要求任何人,人家心裡都不會服氣的。所以《太上感應篇》講的“正己化人”,只要自己不正,批評別人,指責別人,徒增自己的煩惱,甚至造成團體的是非人我,開始在那裡攪、在那裡纏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佛教文章、讀經教育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