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大人要有大的心量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大人覺經》,主要是告誡弟子們,如果要成為自利利他的大人,也就是行菩薩道的佛教徒,就必須要保持八條準則。

  大乘佛教的踐行者,必須要堅持這八條準則。如果不能踐行,我們就不能成佛!可見,這八條準則是多麼的重要。因為它是大人所覺悟的內容。佛、菩薩大人都是在因地堅持了這八條準則之後,所證得的一種聖道之果報。也是使得眾生成為覺者的聖道行。這是一條成佛的必經之路,是我們要走的路,不走就不能成佛。

  為什麼稱為“大人”?那是因為具有大精進力,能成就一切無量功德。

  所謂大精進力,就是無論在任何一種情形之下,都能夠保任那種積極進取、精進,不懈怠!大精進力就是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能破一切無明煩惱。

  因為智慧的力量是最大的,所以擁有了這種大智慧力,我們所有的無明——愚昧,所導致的一切的苦惱,就會因此使它轉化、乃至蕩然無存;如果沒有這種大智慧力,那麼我們的煩惱和掛礙就沒有辦法去化解、昇華。因為有了這種所謂的大智慧力,所以能夠使得我們的一切煩惱、愚昧,得到徹底解脫自在。同樣,要具有大悲願力。

  所謂悲,就是悲能拔苦。這個悲不是情執的愛見大悲,而是智慧大悲、平等大悲。它們之間是不同的內容。所謂願,就是我們願意這樣去做;而且是大願,是慈悲和智慧的踐行;是上求佛道,同時要下化眾生的不二平等,他能度無邊苦惱眾生。

  其實眾生是很難被改變的!因為每個人的俱生我執。我自己有過深刻的體會,但是不能說眾生不好度就不度,而且我們需要擔當和努力!這是我們的日用尋常家務事,甚至於:只去耕耘,不問收穫!因為我們盡力了,至於說別人能接受多少,那不是我們所能夠去希望和考慮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隨緣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至於說結果,那隻能夠隨它去,隨緣自在而已。

  同時,大人是相對於小人而言的。大人一定要有大的心量、大擔當!而不是那種心胸很狹窄、狹隘,自以為是,一廂情願,不是這樣的內容。我們要歷事煉心、隨緣自在。

  就像佛教從漢明帝夜夢金人之後傳入中國,這種傳入方式,是當時的中國皇帝,派使者到印度把佛像、佛經、高僧請進中國來的。我們非常清楚自己的信仰和祖師就是一個客人,不是主人,不應該喧賓奪主;同樣它給我們的啟迪也應該是這樣的內容。我們在家裡,不要因為自己的佛教信仰而為所欲為,就是不要以自己為中心。

  如果我們只是客人,就要把一個客人的角色演好;那麼這就是佛教的定位,不要喧賓奪主。我們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了,用這種方式來使別人受到影響和改變,然後別人才會願意接受這個信仰。當我們可愛的時候,別人才會愛我們。

  我覺得這樣的信仰、弘法方式,應該是最佳的選擇;而不是告訴別人說:“ 佛法好啊,你必須要接受。”不管別人的感受,只是一相情願!甚至於恫嚇和故弄玄虛,都不是佛教正法的傳播。從長遠看,這是沒有意義的;別人不會相信我們說的這一套。

  所以關鍵的問題就是要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作為一個客人,保任自己這樣的一個定位,才能夠有利於更多的人。現在人們的我執都這樣重,如果我們單純地告訴大家:“你信佛吧!”一般人是不會接受的。有思想的人,一定會問:為什麼?所以佛教現實中的自身定位,非常重要。

  眾生只有有智慧,才會有心量;如果沒有智慧,又哪裡會真正有心量呢?我們發現:燃燒再猛烈的火焰,最終都是會熄滅的,再好的戲劇總是會收場的,所以我們應該坦然。它就是這樣一個規律!我們還要糾纏什麼呢?所以不必糾纏!我們也不用擔心這一生很漫長,因為很快就會過去。當然,有很多人擔心它過去,所以就總是憂愁、憂心忡忡。但是請問,如果你擔心,它就不會過去嗎?它總是會過去的,一切都會結束的。

  正是因為有了看破人生真相的智慧,所以佛陀才會“心包太虛,量週沙界”。我們同佛陀比起來,簡直就是微不足道,是非常可憐的存在現象,所以要向佛陀學習,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智慧和心量。

  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蕩盪!小人和大人不一樣!小人總是斤斤計較,自以為是,煩惱重重,其結果是什麼呢?必定六道輪迴!實在是自做自受!就是“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怎麼做的就應該怎麼收穫。我們願意做君子、做大人,願意去學習《佛說八大人覺經》,原因也在於此。因為我們不想輪迴,所以要學習大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