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大師都算我是窮苦命,但我卻能做生意發了大財

  先講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從一個做公益、講傳統文化相當有影響力的老師那裡聽到的,以第一人稱講述:

  去過北京的可能都知道北京連鎖店很多,我在北京有一個朋友開了十幾家連鎖店,生意非常好。我當時跟一個老師去他那吃飯,他知道我講過風水,就問我說:老師我有個問題,我一直很疑惑。

  他說:多少算卦大師都算我命不好,決定不能發財。但是,我告訴你,我的店都開了十幾家,生意非常好,家庭也非常好。如果一個算我不好,我說那人胡說。誰知道有十幾個,甚至最後還有很多有名的號稱易學泰斗的人算我都不好,我心裡就疑惑了,我就不明白為什麼他們都算不准?

  我給他說了一句話,我說:佛教有一句話你記不記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說:你救了兩命啊。我一說這話他愣住了,我沒救誰啊?我說:你想想你在水裡救過人啊。我一說這個,他想了半天。

  突然間他說:哎呀!你是高人啊!我想起來了,我當時才十七八歲,路過一個河,看到河岸站了那麼多人,沒有一個人下河,原來兩個孩子玩水掉裡面了。

  看著水勢比較兇猛,我當時在農村河裡游泳水性還很好,一看這麼多人喊都不下去,就噗通下去,把那兩個孩子還真救上來了,救上來以後,放在岸上走了。他說:你今天不提啊,我都忘了。

  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一般講陰德,都是說做了善事沒人知道,也沒人稱讚,所以做善事的功德能存的住,就能起到改造我們命運的作用。

  做善事不求別人的稱讚當然好,但還有一種更高的境界就是,做完善事“轉頭就忘”。做善事,不僅不圖名,也不放在心上,甚至都不覺得自己做了件善事。這樣行善雖然不求回報,但往往老天給予的獎賞反而最大。

  故事中的老闆,他是沒有行善改命這種概念的,對福報、陰德、命運這些可能更是一頭霧水。

  年少時看到兩個孩子落水,水勢兇猛,岸邊的人只呼救只圍觀不下水,出於本有的善心,再加上在農村河裡游泳水性很好,噗通一下就跳了下去,把兩個孩子救了上來。

  我相信,從岸上離開的他,只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不會沾沾自喜做了一件大善事,更不會尋思救了兩個人會不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應該做的事,自然不會老是放在心上,更不會想著能換來點什麼。

圍觀喊叫的群眾,裡面就沒有會游泳、水性好的嗎?我想是不大可能的。那為什麼會沒有人跳下去救人呢?因為水勢兇猛,因為人都有私心,要是跳下去自己也遇到危險怎麼辦,要是自己也上不來怎麼辦?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哪怕水性好,跳下去救人其實也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不是錢這些身外之物,而是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救人的老闆沒有考慮這些,一心想的就是救人。所以大家不要覺得,那老闆太幸運了,隨手做了件善事,命運就徹底改變。其實他是真的做到了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這是很難得的。

  救人的老闆,沒有期待圍觀群眾的掌聲,也沒去找家屬要報酬,但命運回報給他的卻遠超他的想像。

  他的命運得以徹底改變,多少算卦大師都算他命不好,決定不能發財。但他卻發了大財,生意非常好,家庭也非常好。正如他所說,如果一個人算他不好,可以說那人在胡說。誰知道有十幾個,甚至最後還有很多有名的號稱易學泰斗的人都算他不好。為什麼如此多的人都算不准?因為他徹底突破了命數的束縛!

  反觀我們很多人,做了點善事,就希望別人能注意到我們,表揚一下我們,好滿足內心那麼一點虛榮心。要么就是做了點善事,老是惦記著,都說行善可以改命,怎麼我做了善事沒啥反應,免不了會有交易心態。

  當然,並不是說有所求的去行善就不好,不管怎麼樣,能行善總是好的。只是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有所求,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有所求;要求最大的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考慮自己的利益。

  要知道,貪福報也是一種貪,以貪欲心去行善積福,反而得不到最大的福報。這一點,其實在《金剛經》裡也有提及。《金剛經》在歷代感應錄中是感應最多的經典之一,在很多人眼裡,《金剛經》是延壽經,更是成佛之經、功德之經、滅罪之經、降魔之經、超度之經、長壽之經……

  據說玻璃大王曹德旺最喜歡的就是《金剛經》。可以說,這部經是只要誦讀就會有福報,《金剛經》裡有段世尊跟須菩提的對話,世尊問須菩提:

  “須菩提,如恒河沙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

  這個對話中,恒河沙中所有沙數這個比喻可以說是相當震撼,可見受持《金剛經》的福報要遠超我們的任何想像!

  那麼“受持”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受”是從內心接受的意思,“持”有拿著的意思,是不是手上拿著、身上放著《金剛經》就有那麼大的福德呢?肯定不是!很顯然,“持”在這裡不是拿著的意思。我們都知道持戒這個詞,這裡的“持”是遵循、遵行的意思,受持的“持”正是這個意思。

  那麼《金剛經》講了些什麼,受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福德?讀過的人可能會知道,《金剛經》沒《地藏經》那麼淺顯易懂。從古至今,能夠契入《金剛經》境界的都是鳳毛麟角。我自然不會是例外,但還是想結合那老闆的故事談一下自己的一點淺薄理解:連鎖店老闆的命運能發生如此大的轉變,除了他救了兩個人之外,還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金剛經》的一段經文,而在我看來,這段經文也是整部《金剛經》的精髓。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這段經文,怎麼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卻實無眾生可度呢?其實意思是,菩薩確實度了無量無邊眾生,但菩薩完全不會把度了多少眾生放在心上,就跟自己從來都沒度過任何眾生一樣,這就是真正的菩薩境界,也是真正的無我!

  我們可以看到,救人的老闆雖然不學佛,但他救了兩個人之後,確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慢慢就淡忘了。到後面,要不是別人提醒,他都完全想不起這回事。即使有人提醒,也想了老半天才回憶起來。其實,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契合《金剛經》的精神內核,可能只是在救人的那一剎那做到了無我,但也算很難得了。坦白說,芸芸眾生,凡夫俗子,誰又能一直做到無我?誰又能一直做到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呢?

  《金剛經》上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經文中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可能理解起來比較難,要做到“不住相布施”、“三輪體空”更是不易。但其實,如果我們在布施的時候能做到“無我”,如果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布施之前,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是否會受到損失;布施之後,不考慮是否會有回報,不考慮是否會收穫名聲乃至福報。。

  即使做了很多善事,利益了很多人,也從不認為自己做過善事,從不認為自己有利益到別人,這種契合《金剛經》的布施,我相信,一定會帶給我們超乎想像的福德。坦白說,即使講完這些,我也不認為每個人都能像開十幾家連鎖店老闆那樣把命改得如此徹底。但如果我們能像他那樣,單純的出於一片善心,去做一些真正能幫到眾生,利益到眾生的事;如果我們不去糾結會有多大的福報,甚至慢慢去把做過的善事給忘掉;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積累最大的福德,我們也一定可以最大可能地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學佛的連鎖店老闆能做到,我們也一定可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