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課精華(二)選自蔡禮旭老師講解《中國人的遠祖是怎樣教導他的後裔》
白居易參訪鳥窠禪師,請教說:「什麼是佛法?」鳥窠禪師答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言:「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笑答:「八十老翁做不得。」
透過這個對話,我們可以體會其中的深意:學問重在力行。中國聖賢的經典是拿來自己照做的,這才是真功夫,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
做到後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就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
愛的反面是泠漠。自己要先關懷別人,尊重別人,主動付出後人生會有大的變化。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一個孩子從小對長輩不恭敬,長大會恭敬嗎?人生的經歷告訴我:有禮貌是人生的莫大助力。
從真誠心裡表露出的言行是不朽的。
「為他人著想」是世界第一等學問。
范仲淹家訓:聖哲人的後代,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是對不起祖宗。同樣,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承傳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莫要等到五十年後,美國的學者到我們的大學裡,為我們講授「什麼是中國文化」。
沒有比不念親恩、祖宗恩、師恩,更折損福報的了。祖先的教誨念念都在提攜子孫後代。
什麼樣的人才是中國人?是血統重要,還是思想觀念重要?撫心自問,我們的腦子裡裝的究竟是什麼?……也許五十年後,會有一場國際訴訟: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的祖先。中國人不答應。然而,審判官手頭的證據確鑿:韓國人突出的表現是孝養父母、禮敬他人。而中國年輕人崇尚的是把頭髮染成多種顏色,喜歡麥當勞、肯德基。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仁、義、禮、智、信。
努力會有結果,但不一定是好結果。因此在努力之前,人生最難、最重要的是要做出正確的抉擇,選擇好正確的努力方向。
正確抉擇的前提是擁有理智的判斷力;理智的判斷力又是智慧的體現;而這智慧的源就是古聖先賢的經典。我們怎能不立志學好聖賢的教誨啊!
▶▶▶返回《拯救下一代》目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