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福報減,謙卑福報來、傲慢招感的因緣果報

 -01-

  傲慢福報減,謙卑福報來

  有一個從很遠的地方來的人想請教禪師修行的方法,聽說禪師在禪房裡,就急切地推門而入,見到禪師立刻就說:“我要修行,請您指示我。”

  禪師說:“先不著急指示你,你先退出去,把你的鞋子擺好。”

  他詫異地說:“擺鞋子乾什麼?學法比較重要,鞋子等一會再擺。”

  禪師說:“絕對不可以!先擺好再講法。”

  他無奈地退了出去,把鞋子重新擺好後再次進來對禪師說:“鞋子已經擺好了,現在可以講法了嗎?”

  禪師說:“不可以。”

  他問道:“為什麼呢?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把鞋子擺好了啊!”

  禪師說:“請你退出去,對鞋子說一聲'對不起'。”

  他說:“鞋子又不是人,有必要說對不起嗎?”

  禪師說:“有沒有必要先做了再說。”

  他極不情願地退到房間門口,對著鞋子磕了三個頭,說:“對不起,我剛才一時著急,沒有把您放好,請您原諒。”說完後,回到禪師身邊。

  禪師問:“當你對鞋子說完之後,心態可有發生變化?”

  他一想,還真是不同,一說完後,心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原來覺得自己很聰明,很了不起,連人都沒有放在眼裡,何況是一雙破鞋子。

  而剛剛對一雙鞋子如此慎重地說了一聲“對不起”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心情不再那麼急躁,懂得感恩了,好像真的有所不同。

  禪師說:“這就對了,為何要用一雙鞋子如此三番地嚴厲你?就是為了讓我們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覺知,充滿了理性,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左右著自己,不要讓自己的隨意左右著自己。”

  在這一點上,佛陀為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意識,充滿了覺知。

  生活中有沒有覺知是有根本不同的,這就是修行人與凡夫的差別。

  為什麼有的人打坐總是靜不下心來?就是因為平時沒有打好基礎,生活中粗枝大葉,浮躁不堪,情緒化,從早到晚多數時候都是在無意識中度過的。

  傲慢的人,他那個才華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的修學,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驕慢的習氣折伏盡,然後你才有資格學道。由此可見,態度驕慢的人,世間學問都不能成就,何況是佛法?

  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頭讀到,法達禪師去參訪六祖,見面禮拜頭不著地,六祖便問他:“你是不是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他就說他讀過三千遍《法華經》。

  《法華經》的分量很大,一天只能念一部,七卷都很長,七卷一天念一部,三千部要十年,難怪法達禪師來向六祖請教《法華經》大義,還那麼自負,帶著傲慢的習氣。

  經他是念得滾瓜爛熟,但是意思他不懂!

  念了十年沒開悟,他不是轉《法華經》,他是被《法華經》轉了。

  怎麼轉了呢?因為念了這麼多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別人都比不上,變得貢高我慢。

  他不念這個經,對人很謙虛,認為自己什麼都沒有,樣樣不如人,對人客客氣氣;念了這麼多經,覺得自己了不起,被經轉了,錯了。

  六祖給他開示,把他點醒,教他要了解經中之義趣、義理,這才叫轉經。會轉經的人,這個經愈讀,心地愈清涼,煩惱愈少,分別執著愈少,所以讀經一定要明理。

  如果不明理,你經念得愈多,你的邪見就愈多,那就是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你是被經所轉。被經所轉的現像是傲慢。

  傲慢的人,大德一看到你是敬而遠之,為什麼?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沒有真實的修行功夫,你沒有實德。

  學佛不是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從釋迦牟尼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充滿誠心、靜心、覺心、細心、悟心這一點上學起,看看聖賢們是如何充滿智慧、充滿平等、充滿慈悲地生活的,這就叫學佛,這是修行人的最低標準。所以說傲慢的人沒有福報,功德都被習氣消掉了。

  -02-

  傲慢招感的因緣果報:

《釋迦牟尼佛傳》迦毘羅衛城的悲運(1)

  人間的佛陀,他的心裡仍然是熱愛著祖國

  佛陀應身的年齡,隨著春花秋月在增加;佛陀的態度,更慈和、更沉著、更莊嚴。

  外面有異教徒的迫害,內部有提婆達多的搗亂,偉大宗教家的佛陀,雖能使異教徒的迫害,徒然顯出其笨拙和愚昧;提婆達多的搗亂,徒然是自取滅亡;但世間上絕不會因此就相安無事。這個世間是光明與黑暗的世間,是善與惡、佛與魔的世間,娑婆世界上永遠是不會沒有問題。

  佛陀對宇宙觀的說明是成住壞空的相續,對人生觀的看法是生老病死的輪迴。世間上的一切森羅萬象,沒有一項能脫出佛陀從宇宙和人生所發覺的定律!

  佛陀早就知道一件不幸的事情終會到來,這與佛陀本身雖然無關,但與佛陀的祖國卻有存亡的關係。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時常發生戰爭,大小國家林立,做王的人總是有佔領他國的野心。

  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國,因為近鄰強大的憍薩彌羅國的興起,常常威脅其安全。好在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大王受佛陀的感化,自他皈依佛陀以後,就從未想到要發動戰爭。

  而且,迦毘羅衛國自從淨飯大王逝世以後,王族中英勇的摩訶那摩大將繼承政權,因此,迦毘羅衛國還能維持著小康的局面。可是世間法總是無常變幻的,那還是波斯匿王沒有皈依佛陀以前,他向釋迦族的女子求婚,釋迦族中一方面自尊心很強,覺得自己是優等種族,不肯把女子嫁給他族;但一面又畏懼波斯匿王的勢力,那時王族的摩訶那摩就自告奮勇地說道:

  「萬事皆由我來負責,給波斯匿王發怒起來很麻煩,在軍事上我們是不能勝過他,在政治上我們沒有他的國家安定,我想出一個辦法,我家中女侍奴隸之中,有一個叫做末利的女孩,十分美麗,就說她是我的女兒,把她嫁給波斯匿王!」

  就是這樣,波斯匿王把末利立為第一夫人,迦留陀夷常稱她是天下第一美人。

  佛陀成道後知道這件事,對於用欺騙的手段來做人,來從事政治,其結果一定是非常不幸,佛陀深深不以為然。佛陀認為欺騙的種子種下去以後,遲早總要結出災難的果實。

  末利夫人在波斯匿王很多妃子中被立為第一夫人,波斯匿王就是因為他是釋迦族中的王女。

  末利夫人生了孩子叫做琉璃太子,到琉璃太子八歲的時候,奉他父親波斯匿王的命令,到射術有名的迦毘羅衛國來學射。

  那時,適值迦毘羅衛城新建成一個巍峨堂皇的講堂迎接佛陀說法,釋迦族中把講堂當為神聖之地,敷設整齊的坐具,掛著美觀的幡蓋,灑出芬芳的香汁,燃燒名貴的檀香,準備等候佛陀的聖駕光臨。

  琉璃太子和其他的孩童一起在講堂中游玩,釋迦族中的人見到他時大怒,認為女侍奴隸所生養的孩子走入講堂,污穢了聖地,著令把琉璃太子早日送回,凡是琉璃太子在講堂中足跡所到之處,一律掘土七尺,重換淨土。琉璃太子知道後大怒,他發誓說道:

  「等我做王的時候,一定要消滅釋迦族。」

  佛陀回國說法時,知道這件事,覺得釋迦族在形式上這樣過分的自高自大,國家的前途一定會自取敗亡。

  佛陀是體悟宇宙真理的聖者,他要順著法性生活,他對不幸的人不是沒有慈悲,他知道真理是不應該執著,不應該分你我的。但人間的佛陀,他的心裡仍然是熱愛著祖國。

  眾緣和合,不幸與災難的果實真的快要成熟。

------------------

  迦毘羅衛城的悲運(2)

  親族之蔭,更勝餘蔭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外巡視,琉璃太子和叛逆的迦梨耶那大臣忽然集合軍隊就把王的侍衛殺死,奪去王冠與王所佩的寶劍。

  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見到侍衛被殺是出於琉璃太子之手,大為驚慌,他懊悔似的對末利夫人說道:

  「早知如此,快點將王位傳給他就好。」

  末利夫人用種種好話安慰波斯匿王,勸他先到迦毘羅衛國暫避琉璃太子的鋒芒。波斯匿王的年齡已八十歲,不久因病死在迦毘羅衛國,釋迦族中用王者的葬禮將他厚葬。

  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死訊以後,認為今後應是自己的世界,他就公然的宣布繼承王位,他的哥哥祇陀太子他都不放在眼中。

  迦毘羅衛國的悲運就這樣的注定而不能避免。

  琉璃王有一天問大臣們道:

  「如果有人侮辱尊貴的國王,輕視國王是不淨的人,他的罪應該如何處罰?」

  「他的罪應該萬死!」眾大臣回答。

  因此,琉璃王堅決地發出宣言道:

  「釋迦族傷害我的自尊心,侮辱我的人格,把我看成不淨的人,他們罪該萬死,我一定要討伐釋迦族!」

  琉璃王要征討迦毘羅衛國的風聲傳出以後,釋迦族中得悉這個情報,異常驚慌!

  當佛陀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認為這是迦毘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佛陀叫人不要造業,播下種子一定會有現行。

  佛陀能救人,但人的業報不能不受。有罪業的人,不懺除前愆,佛陀雖可救度一時,但最後他還是要受完業報。

  佛陀想到為了祖國,只有盡心幫忙,因此就獨自的離開大眾,一個人在琉璃王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一棵枯樹之下靜坐,等待琉璃王和他的軍隊。

  琉璃王對佛陀沒有好感,但想到他是佛陀,不下車不行,因此勉強的下車說道:

  「佛陀!那邊的山上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坐在那邊才蔭涼,這棵大樹已枯萎凋零,坐在這兒被太陽曬,非常不好。」

  佛陀威嚴地回答琉璃王道:

  「你說得不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

  雖然是兇惡殘暴的琉璃王,聽到佛陀這慈悲的聲音,也不能不感動。佛陀的話中是指他要滅亡迦毘羅衛國和釋迦族,祖國和親族之蔭都沒有,還要其他的什麼蔭呢?因此琉璃王心中想:過去,國與國用兵,遇到沙門,總是回兵,何況現在遇到佛陀?他這麼想後,就告訴佛陀願意即刻下令回軍。

  琉璃王回軍後,佛陀沒有歡喜,更沒有興奮,他知道因果、業,是世間上自然的法則。

  不久,琉璃王第二次又帶兵征伐迦毘羅衛國,途中又遇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只得再回軍;當第三次琉璃王再出兵的時候,還是遇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他仍然下令回軍;琉璃王第四度出軍時,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不可避免,也就回去,他對迦毘羅衛國的人不懺悔覺悟,致有今日的危難,很表惋惜,又很同情。

  阿難看到佛陀像有什麼事情放在心中,就很恭敬地問道:

  「佛陀!自從我跟隨您出家學道以來,我從來沒有見過您的面容,像今日這樣的不高興和沒有精神。」

  佛陀輕輕地回答道:

  「阿難!七天之內,釋迦族中要遭遇悲運,佛陀面容顏色的改變,是為國家和親族服喪!」

  目犍連尊者進言道:

  「佛陀!為了營救迦毘羅衛城,我們應該出力幫忙!」

  佛陀看看目犍連尊者,然後就用仁慈的口吻說道:

  「目犍連!釋迦族中受宿世的罪業之報,這是因緣果,你不能為他們代受!」

  目犍連尊者憑著自己的神通,對佛陀的話不能完全接受,他要發起保衛迦毘羅衛國的運動。

-------------------------

  迦毘羅衛城的悲運(3)

  真理不可違背,就是神通也敵不過業力

  琉璃王第四度出軍,包圍了迦毘羅城。

  目犍連先以神通力營救城中的人民,用缽盛裝五百人的釋迦族從天空出來,出城後一看,五百人都化為血水,到這時候目犍連尊者才真正覺悟到佛陀所說因果法則的真理不可違背,就是神通也敵不過業力。

  釋迦族退在城中,關閉城門,起初還能以射術制敵,但後來覺得敵眾我寡,逐漸地感到不支。

  琉璃王傳令對迦毘羅城中的臣民說道:

  「開城門的人,赦免他的死罪,反而有賞;否則,城破之日,血洗全城!」

  城中的臣民,互相計議,有的主張開城投降,有的主張抵抗到底,有的則忙著私自逃命,大家都不聽指揮,摩訶那摩到這時候也無法統領大眾。

  在這緊要的關頭,有一位僅十五歲的少年,名叫奢摩,自告奮勇的從軍參戰,他聽說琉璃王親自在城外督促指揮攻城,即刻爬上城樓,他的射術神出鬼沒,敵人四散奔逃,琉璃王逃入地洞之下才免去危險。但釋迦族中這時有人批評奢摩是匹夫之勇,少年的奢摩大怒,他也出城向別國逃亡。

  留在迦毘羅衛城中的人都是一些無勇無謀之人。

  主張降與主張戰的人分成兩派,會議的結果是開城門投降的人多;當城門開放的時候,琉璃王帶領那些如虎如狼的部下入城。琉璃王入城以後,把守衛城門最堅強的五百人殺死,把主戰的三萬人生擒俘虜,琉璃王想要殺死這麼多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即刻下令預備把這三萬人的足埋在土中用大象來踐踏而死。

  這樣的死法非常的淒慘,因此摩訶那摩執政不忍的對琉璃王說道:

  「不管怎麼說,名義上你總是我的孫子,現在最後我對你有一個要求!」

  「什麼要求呢?」琉璃王目光炯炯地問。

  摩訶那摩說道:

  「現在你要殺死這麼多的人,很不容易,我要求你把他們放去一部分,讓我潛到水底下去,你就叫他們逃命,等我從水底下上來,沒有逃得及的,請你再殺!」

  琉璃王大笑著說道:

  「這很有趣,我答應,你就下水去吧!」

  當摩訶那摩潛入水中的時候,琉璃王當即下令准許大家逃命,逃命的人互相撞擊,奔走呼號,有的跌倒,有的從身上而過,那淒慘的現象真不忍目睹,但琉璃王卻笑著以為好玩。當三萬人奔逃得所餘不多時,琉璃王才著急起來,他奇怪摩訶那摩怎麼這樣長久的時間都不出水。

  琉璃王命令一個水手到水中去調查。

  潛水的人上來流著淚,感動地說道:

  「啟禀大王!摩訶那摩王是永不會出來,他為了幫助救濟他人的生命,把頭髮縛在樹根上,抱著樹根死了!」

  殘暴的琉璃王,到這時候才黯然的沒有開口。

  摩訶那摩的孫兒,波斯匿王的太子琉璃王,就這樣佔有了迦毘羅衛國。

  琉璃王極為專橫,後來殺死他的長兄祇陀太子,疏遠諫臣,怠於政治,不久,宮城忽然被火焚燒,琉璃王和他的愛妃都被大火燒死。這時,已向佛陀懺悔皈依的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受著情勢的需要,就把憍薩彌羅國和迦毘羅衛國歸入自己的版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
    風清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藥師琉璃光如來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