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如何理解一門深入(1)


發布:心死罪亡  

  問:修行要一門深入,不換題目。那弟子們誦經是否也應選擇一部經誦到底呢,還是根據修行的層次來決定誦哪部經?不誦經行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叫一門深入?現在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就是比如說念佛,我專念佛,別的什麼也不干。什麼誦經、誦咒、誦戒一概不干,我就是念佛了,我這就叫“一門深入”。對此世間還有一種說法,“一條道跑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還有這種說法。把這個說得好聽,就是所謂的“一門深入”。

  答:我的看法,一門深入首先要找到這個門,有了門才能深入。那什麼是成佛的這個門呢?那就是開悟、見性。見性了你才能找到這個門。要不然我們想進這屋,但人還在外面,連門都沒找著,你說你往哪兒深入?你走哪兒不碰牆,是不是?所以你不存在深入的問題。

  一門深入指的是進了這個門才能深入。所以,首先我們要想進門,禅宗有一句話“悟後起修”,和一門深入應該是一個意思。悟了以後才開始真正修呢,在沒悟之前還是盲修瞎練。真正一門深入,他就不會換題目了。為什麼不會換題目了?因為他知道怎麼修都回到自性,換不換都沒有問題了,這叫一門深入。

  至於誦經應該選擇哪部?哪部能叫你找到門你就誦哪部。怎麼能找到這個門呢?你誦經的目的不是想一門深入嗎?你先找著這個門,那就行。門找不到,你怎麼叫一門深入?所以我從這個意義講。

  當然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我們不應該朝三暮四,要專注一個,這也是正確的。但這個不能作為“一門深入”的說法。你要說我這是“不換題目”行,但是你如果說是一門深入,還達不到一門深入。因為那個只是一個方法,你還沒有入門。我從字義上給大家這麼解釋。

  當然了,如果一部經,或一句佛號念到底,必然有它的功夫。但是你心裡不“明”也不行,你心裡不知道怎麼用功也是不行的。不能說“我就一句佛號,我就不誦經了”。就像人有病似的,你說:“我感冒了,扎點青霉素。”但青霉素只是消炎,它不治感冒。你說:“那我就多扎點。”(眾人笑)你扎多了只能藥物中毒,是不是?感冒還是感冒。如果你能正確地對症用藥,吃一片“去痛片”或者“撲熱息痛”馬上就好了,你何必扎那些針?那多疼?所以有時候沒有必要造成一種損失。就是說需要誦哪部經,我就誦哪部經。

  有的人問:“那是不是夾雜啊?”我說你“思惟胡思亂想”那叫夾雜。如果不胡思亂想叫什麼夾雜?是不是?不是以你誦多少來決定雜不雜,是你思想上是不是亂,為雜不雜。標准在哪兒?在思想上,也就在你清淨不清淨上。你要清淨就不雜,你要不清淨那就叫雜。當然我不反對用一門來作一個深深的理解,功夫用熟,這是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比如念佛、參話頭,都是一句佛號或一句話頭要繃住了,要參下去,這是正確的,不是反對這個。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們到底要干什麼?如果道理不明白,甚至在外面給人開示的時候就亂講、胡講:“你這夾雜了,你這個都是干嗎……”有時候一個人一個樣,一概而論反而不好。

  至於“不誦經行不行”?這個經就是路,就是在這裡不斷地深入。至於哪部經該誦、哪部經不該誦——如果你還有一個該誦不該誦,你的思想就有問題了。什麼叫該誦不該誦?我們是要見性,我們是要成佛,我們不是做什麼孝子賢孫來了。我們要求的是成就,只要能成就,你該誦就得誦,不該誦就不能誦,根據需要而來。當然有些祖師大德的說法(指以一部經作為入門方法),還是很准確的,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不能說哪部經該誦,哪部經不該誦,這樣的話就否定了佛法,心量就狹窄了。心量狹窄的人就是我執重。我執重、法執重反而障道了。

  我們要求在修行道路上,要五宗平等弘揚,經經法法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不該誦的。哪個是該誦不該誦的,都不存在,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直指人心,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至於哪個人需要哪部經,那根據需要就行了。我們首先把心態放正了,和佛所講的不違背,和大眾的利益不違背。什麼都不違背的情況下,不管誦經也好、念佛也好,我們的心都是平的。

  你心平,就不念佛它也在念,你念了以後它更深入了。就像鼻孔出涼氣似的,總是清涼清涼的,非常清涼,上下都通,通氣特別地好。到誰跟前也沒有那種別扭,不然人家說,“我修禅”、“我修密”,首先互相的就產生了知見。完全沒有那個,看誰都是一樣,所以說心平是道。不要有該誦和不該誦的問題,主要是根據需要和師父指導,這就可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