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學佛解決的是死亡恐懼問題,還是死亡問題?

發布:清淨心
    
    

  問:下面一個問題。弟子請問您,學佛從最根本上解決的是眾生的死亡恐懼問題,還是死亡問題?第二問是,西方心理科學家馬斯洛認為,只有人的低級需求得到滿足,高級需求的意識才會開啟。例如世尊釋迦牟尼佛、中國近代的弘一大師,他們都生於皇家、豪門,對於世俗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最充分的滿足,從而才打開了更高級的需求,進行佛性的自我實現。我們這些青年學子又要回到世俗的生活中去,又要受到需求層次的支配,不得不面對生存、事業、家庭等諸多問題。您認為我們是否需要積極有為的奮斗,待到有了幸福的家庭、事業之後,心理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心無雜念了,方能真正學佛、弘法利生?

  定弘法師答:這兩個問題都提得很好。我學佛目的當然一開始並不是很明朗,覺得學佛是應該的,它是一個很好的學問,裡頭有大道理,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我有這樣的一種求知欲,所以剛開始學佛是這麼進來的。愈學愈覺得佛法博大精深,特別是聽了我們淨公上人講經說法,感覺到這是人生最高的學問。聽了經教就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自己的人生才會過得有意義,慢慢從自私自利的泥潭裡面超拔出來,智慧、快樂才會慢慢生起來。當然聽了經教才知道有六道輪迴,人死亡確實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很現實的問題,誰都得死,但是死了以後上哪裡?世間人沒想這個問題,靈性比較高的人會想到。而學佛正是解決生死問題,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苦,要超越。所以佛給我們指示了生脫死的道路,讓我們循著這個道路證得涅槃。涅槃是沒有煩惱的境界、沒有生死的境界,不生不滅。學淨土,我們用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就是超越生死輪迴,而且保證不退轉,一生成佛。這些問題只有佛法才能講清楚,其他的學科裡頭找不到。所以佛教是最究竟圓滿的教育,不能不學的教育。

  你提的第二個問題是講,西方的心理科學家馬斯洛他提出來的,這個需求有等級的,人需要先滿足低級需求,才能滿足高級需求。當然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看法,佛菩薩在人間示現,他也會隨順眾生的這種理念。像《無量壽經》上講,「作斯示現,順世間故」,為了隨順世間眾生的這種想法看法,你不能顯現得非常反常,眾生就接受不了。所以佛菩薩示現,得讓大家都能夠接受。就像你提到的釋迦牟尼佛,他是生於王室,太子,他示現厭離富貴的生活,出家修道,菩提樹下苦行之後,苦行六年,菩提樹下證悟成佛,然後教化眾生。這都是示現給眾生看的,讓眾生看了之後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事實上,成佛只是迷和悟不一樣,破迷開悟就是成佛,迷悟在你一念之間,只要你一念覺悟你就是佛了。佛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如果這一念還是迷惑顛倒,那就是凡夫。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做的示現跟佛不一樣,佛是太子,而六祖惠能大師是樵夫,家裡很貧窮,靠賣柴為生,沒有文化,不認識字,跟他母親相依為命,家裡很苦很窮。他給我們示現的,也是一念覺悟就成佛了。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你看一個樵夫,沒有文化、不認識字的人,一下子就徹悟、就成佛了,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是一樣的。他沒有經歷那種從低級需求到高級需求的階段,他沒有享受過榮華富貴。

  所以這兩位佛,一個釋迦牟尼佛、一個六祖惠能大師,做出這兩種不同的示現,告訴我們,開悟成佛跟你現在是什麼樣一個狀態、你有沒有滿足低級需求還是高級需求不相關,跟你有沒有文化不相關,跟你是不是有很多人生閱歷不相關,只是你的迷悟不同。迷者凡夫,悟者佛,就是這麼不同。每個行業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出身,統統都能成佛。不僅人能成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你看《法華經》裡面就有這個例子,龍女成佛,八歲成佛。龍女是畜生道,龍是畜生,畜生裡頭有成佛的。所以西方這些心理學家他們講的,大概是人道裡頭一個很有侷限性的現象。實際上佛法裡講的跟他不一樣,佛法講得廣大,沒有分別,只是看你能不能發心。發菩提心真願意作佛了,你就能作佛,你就能成佛。所以年輕人學佛,這是難能可貴,這也是大福報,不能夠隨便放棄這麼好的因緣,要及時盡早認真學佛、開悟。開悟之後你整個人生就完全不同,你將是世界上最自在、最快樂的人,而且你做的事業是最有意義的事業,廣度眾生。所以,做為年輕人要有這樣的認知,莫到老來方學道,一定要盡早,不要荒廢自己的光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