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親,去尊敬別人,這是和禮相違背

    

  第二叫「行笃敬」,行笃敬這個「笃」就是實實在在的,行為要實實在在的恭敬,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一切恭敬。所以我們的《禮記》開篇就說「曲禮曰:毋不敬」,一切恭敬,包括了敬人、敬事和敬物。所以我們《弟子規》,其實整個通篇就讓我們學會一個「敬」字。從哪裡做起?我們現在人對人沒有恭敬心,對事沒有恭敬心,對物更沒有恭敬心,原因在哪裡?其實剛才李部長他的講座已經給我們答案了,就是因為我們已經不知道尊敬父母。《弟子規》告訴我們「首孝弟」。「首孝弟」,從對父母的孝敬開始,培養起我們對人的恭敬之心。《論語・顏淵》上也講,「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以前我走到哪裡都不是很受歡迎,我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學了《弟子規》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不懂禮,處處就是表現出無禮的要求,所以大家看我不順眼,我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當你不受歡迎的時候,你就從這句話中去反省,我是不是做到了一切恭敬?是不是做到了敬而無失、恭而有禮?這個問題肯定在我這,不在別人那。

  所以要從對父母的孝敬,培養起對他人的恭敬,對事的恭敬,還有對物的恭敬。剛才李部長也提到了《孝經》上這句話,「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看到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不是兩個;如果有兩個的觀念,這個孝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在國外看到很多華人還保持著祭祀祖先的傳統,我們看了之後都不明白,就問說為什麼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我們認識都不認識,還要祭祀他們?這是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我們想一想,一個人他連自己的祖宗都能夠念念不忘,想著去祭奠的話,他對於自己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他不可能一面去祭祀祖先,一面對自己的父母又打爹罵娘,甚至給他們生活上不予照顧,這是不符合人情的。所以祭祀祖先實際上也是教人孝道,教人慎終追遠,就是教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思。

  孝很重要,是由誰來教導的?孝是由老師來教導的。所以孝親和尊師就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孝的內容很廣泛,不僅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當時有弟子認為,現在所謂的孝,只要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孔老夫子說,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又如何區別開來?所以他強調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養父母之心的第二個方面,就是不能讓父母經常的擔憂,如果你做為一個兒子,經常讓父母擔憂,那就不是孝了。譬如說你在學生的時候功課不好,讓父母擔憂,這就是不孝;你和同學不能相處,讓父母擔憂,這也是不孝;走上工作崗位,對領導交給的職責不能盡心盡力的完成,讓父母擔心,這還是不孝。真正的孝子,他就是做到了「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不為其他事情而擔憂。

  古人對於孝敬父母這個「敬」字也是看得很重,要求也很高,所以在《禮記》上又說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說,一個對父母深愛的孝子,他對父母一定表現在外是和顏悅色的,不能因為父母做錯了事,你就對他厲聲厲氣,這樣就是有失孝道了。

  剛才李部長實際上是為我們補了一堂孝道的課,我自己聽了也非常的受益。「百善孝為先」,實際上它就是教導我們一種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因為這個世間,對我們恩情最大的就是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想著去報答,在這個世間上,還有誰的恩情能夠讓我們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原則沒有樹立起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功利為取捨的這種處世方式。也就是說這件事有利於我,我就會全力以赴;當這件事從利變成害的時候,我可能就會做出一些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中國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我們做為領導,如果選拔一個可靠的部屬的時候,你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孝順父母,還有看看他是不是友愛兄弟;如果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照顧的話,對於朋友更不可能盡心盡力的去相處了。

  在一篇「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這篇文章中就告訴我們,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父母留意的確實很少很少了。文章這樣說道,「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干淨;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櫃經常沾滿灰塵;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清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的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的時間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

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淨;當我們在享受食物的時候,請替他們准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

從我們出生開始,喂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的行動永遠都不停歇;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這個詩,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也是非常的感動,因為每看到這個文章,我就想起我自己的母親。有一次我看到她一個人在外邊散步,忽然感覺到她真的已經老了。但是我們每天為了自己的工作而忙碌,卻很少的去關愛她。如果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千萬不要再等了,否則的話,我們確實會在人生中留下很多的遺憾。

  在《孝經》上也告訴我們,它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也就是說,你不愛自己的父母親,去愛其他的人,這和德行是相違背的;你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親,去尊敬別人,這也是和禮相違背的。我們想一想,很多的人他出差之後回到家裡,買了很多的土特產,不是去探望他的父母,而是去看他的領導,去看他工作的合作伙伴,那我們想一想這個人,他是以什麼心在和人交往?顯然不是以恩義、情義、道義的原則與人交往,他是以一種功利的心在與人交往。這句話實際上就是說我自己,譬如我們領導說,你今天有沒有時間,我們去有一個什麼事情。那我會覺得受寵若驚,然後就去跟領導吃飯了。

結果我母親說:「你有沒有時間?我們要去超市買一點東西。」我就會說:「哪裡有時間,我還忙這忙那,有一堆的事。」這個事情確實是非常值得我們自己去反思。古人也告訴我們:「以利交者,利盡則交疏;以勢交者,勢傾則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我們都是以利害來交往,利益沒有了,利盡,這個交情就疏遠了。我們都是以勢力來交往,這個人是領導,所以我要去送禮給他,當他不是領導的時候,不在位的時候,那就是「門前冷落鞍馬稀」了,勢傾,這個交情也就決裂了。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如果看的是男女之間的美色,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年輕貌美,兩個人卿卿我我,到年老的時候,臉上皺紋一大把,這個愛也就沒有了。最後應該怎麼辦?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就是應該以道義、恩義、情義來彼此交往,這樣才是天荒而地老。


2009年山東青島企業家交流會(第二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劉余莉女士主講  (共一集)  2009/5/1  中國山東青島  檔名:52-374-0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