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破除學佛的誤區,不盲目,不迷信
 
    
    

   此次弘法講座上,法師開示的主題為“正信的佛教與解脫”,由淺入深並以幽默及直言直語的講演方式,講解佛教徒應有的條件、正信佛教的定義、如何修行、如何破除無明等,啟發夢寐迷茫的心靈,真正找回真本性,以平穩的“心”勇敢面對接踵而來的困難,奠定初學佛教徒的信心。

  法師坦言:“佛法真的很難懂,自己修行了30多年,對佛法認識只屬皮毛:佛法只能靠自己本身一點一滴累積。”佛法雖難懂,然而唯有靠努力學習,進修自己;一個沒有正法的佛弟子,就如同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沒有方向目標,渾噩度過人生。

  進入末法時期,佛法走入衰微的階段,附佛外道團體崛起,借用佛教名義,歪曲佛教教義,這個情況讓許多正信佛教團體憂心,因此積極鼓吹正信佛教活動,讓正法重現。

  無知無明行事愚昧

  法師以台灣嚴重社會問題為實例作為弘法講座的開場白,“台灣有一對大學生情侶,相戀3年後,女方提出分手,與另一位男生展開戀情。一天晚上,兩人騎電單車外出,舊男友一直駕車緊跟在後,看到兩人如此親密,一時憤怒下,駕車撞向他們。舊男友駛車掉頭來回3次,誓要輾死女方不可,最後女方斷送生命;新男友因及時爬上路中央的安全島,逃過一劫。”從這個例子,我們發現當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被卡住,無明我執就會衍生,會做出自己預想不到的事件。

  “無明,即是煩惱,是指一種無知的狀態,無知即是無智慧,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的無知,對佛法的無知。由於無知,便產生各種盲目的行為,使自己在無盡的因與果的交替和融合裡,沉淪,使眾生以幻為真。無明,自無始以來便蒙蔽了我們的心智,使我們遠離真正的智慧,做下許多傻事,造下無邊罪孽。”

  無明的實例實在很多,比如:愛搞英雄主義者的人類,自我吹擂,讓他人相信自己的偉大:部分無知宗教領導者為獲得眾生的信任,膽敢自稱“我是佛中之佛”、“我是某佛乘願再來的”、“我比佛更高,不怕因果”等等,讓眾生迷茫。

  “眾生為求捷徑,一般都會找乩童指點迷津,有些少女更因乩童的慫恿,把自己獻身給對方,這是無知的行為。現今眾生愛聽八卦、愛看八卦,這也是無知的行為。

  法師坦言,正信的佛教徒是不迷信,不求奇跡、不大吃大喝、不盲目拜拜、不盲目念佛、不進行無謂的苦行、尊敬佛、法、僧……破除邪知邪見,才是真正的修行。

  慧律法師說:“初學佛法的佛教徒有如一位剛學生字的小學生,不明白生字的意義,經常造錯句子,惹出很多笑話;熟悉了生字,就能熟能生巧,運用自如。”

  初學佛法的眾生,因為沒有正法與邪法的辨別能力,有賴善知識、法師從旁指導,提升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認識“跟隨一只野狗,就會發現一堆的糞(邪知邪見);跟隨一只老虎,就會發現一片大森林(正知正見)。”

  一些活了接近百歲的眾生,本身雖是佛教徒,但對佛法毫無認識,白過人生。

  現今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為謀求生存,必會追求無限的名與利,法師形容道。這個世間,天是棺材蓋的,地是棺材底,無論藏到哪裡,總在棺材裡。太過追求名利者,自問自己真的是擁有它嗎?眾生必須要認識自己,了解生命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被外在的事物迷惑。”

  “修行需要觀照自己,因為人類太過注重自己的身體、滿足自己的身體,因而不停追求外在的欲望。”通過“不淨觀、半壞觀、死觀、白骨觀、苦觀、無我觀等。的觀照修法,徹底可以感受到,外在的亮麗是不長久的,皮肉爛墜、五髒六腑變壞發爛,體內生出的蛆蟲吃膿血爛肉,最後剩下一副白骨,英俊美貌已不存在。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性空,一切眼前的事物,皆是假象,不需執著,因為死後帶不走。

  “我執”與“法執。促成眾生在世間活得不愉快,前者意思為:眾生強烈追求色、受、想、行、識(五官、身體,感受、意識)的愛護與執著,其實追求的是無限的痛苦:後者則為:修學佛法的人執著於自己對“法”的見解,自認自己或自己尊敬的法師最有修行,認為其他的法師沒有修行:修行人必須要尊重別人,這是學佛必有的態度,虛心學習佛法,才能體悟真正的解脫。

  不被“迷惑”牽著走

  解脫是從佛法求得解脫;因為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擔,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因此慚愧忏悔、忍耐、修善去惡、用佛法來轉識成智,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佛法有如大海的燈塔、指南針、飛機的導航、衛星的定位,世間如何的動蕩、無常顯現在自己的身上,我們仍能以智慧面對之。佛法無國界,由於眾生不懂佛法,應更要修行,提升智慧,不被“迷惑”牽著鼻子走。”

  修行的依序漸進過程

  (第一階段)

  無知:沒有能知,沒有所知

  無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

  無念:沒有能念,沒有所念

  無覺:沒有能覺,沒有所覺

  無受:沒有能受,沒有所受

  (第二階段)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念、如是覺、如是受

  (第三階段)

  知如、見如、念如、覺如、受如

  (第四階段)

  知不可得,畢竟空:見不可得,畢竟空;念不可得,畢竟空;覺不可得,畢竟空;受不可得,畢竟空

  (第五階段)

  沒有任何言說;一動不如一靜,有為不如無為,知相空性不可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