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愛眾生易,愛身邊人難?

  昨晚,因為一些瑣事,和先生「開戰」一番。那一刻,我再次觀察到自己煩惱有多大,負面情緒有多猛烈,各種念頭波濤洶湧般向我湧來。

  後來在佛堂「淨化」一會兒,臨睡的時候,自己不聲不響地走進客房,把門反鎖。然後用微信發給他:「這幾天不要和我說話。」然後自己心裡不斷嘀咕:「這個冤親債主,真討厭,真後悔嫁給他…….」

  「弟子,慈悲即安樂!」熟悉的聲音。對,是上師!很清晰的夢。拿起手表一看,凌晨4點。

  主臥傳來呼噜聲,我走出臥室,看著主臥的門半開半掩著。進去一看,半躺著疲憊的身影,此刻一股暖流一擁而上。

  我學佛為了什麼?突然真得很想問問自己。對,學佛是為了解脫,利益眾生。可是身邊的這個眾生呢,似乎都是他在利益我。給我提供舒適的住所,讓我衣食無憂,專心做功課。而我過於關注自己的「修行功課」,卻忽視了生活中該有的理解、包容、感恩和付出。作為在家學佛人,這些都應該是功課。

  今早做功課時,多供了幾盞酥油燈。一直以來比較喜歡供燈,有時總會因為一些事或個人情緒,來誤解這個世界。所以經常需要光明來驅除心中的偏見。光明讓我生起少許智慧,從而明白每個生命如此相同。不管哪個國度,是否有信仰,我們都有著同樣的悲傷和喜樂,同樣渴望幸福。真正的喜悅,應該來自平等。

  可笑的是,我一直以為自己挺慈悲的。多年來一直吃素放生,有需要捐助的,會大量捐助。面對孤寡群體,也會生出同情盡量去幫助……這些是我眼裡的慈悲,深入觀察,我的「慈悲」裡,竟然充滿了諸多的自私自利,希望自己安樂,希望自己這樣那樣…….

  我們永遠在為自己著想,而我們至今仍然痛苦;一心為眾生著想的人,他早已成佛,獲得了永久的安樂。——寂天菩薩

  我經常信誓旦旦說,愛一切眾生,為他們的究竟離苦得樂而學佛。說了好些年,可真的面對身邊人的時候,忘了他也是眾生。此時,這個「眾生」成了一個名詞。就像上師說的,我們對身邊的人,往往少的是寬容和放鬆。

  沒有悲心的利他行為是膚淺的。反問自己:生活中的自己,真的慈悲嗎?

  在路上開車的時候,碰到來擠車道的,馬上怪別人不會開車;

  碰到被領導指責幾句,心理就想:你這做領導的,心量那麼小;

  工作中下屬犯錯了,心理就起了嘀咕:怎麼那麼笨;

  在家裡念經或者磕頭,樓下門鈴響了,就不耐煩:早不來晚不來,現在我做功課時候來,真討厭;

  面對有些暫時不學佛的眾生,暫時反駁幾句,說吃素營養不良什麼,表面的我,盡量裝慈悲,心裡早在嘀咕:這個討厭鬼,業障那麼重。

  生活中,要反思的地方還有很多。

  《華嚴經》有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而慈悲是菩提心的基礎。有了慈悲心,菩提心才會在相續中慢慢產生。慈悲心是基礎,無論修什麼法門,先得有慈悲。有了慈悲心,就不會動不動就發火,不高興,埋怨。

  我們可以假裝別人的經驗就是自己的經驗,別人的證悟就是自己的證悟,但最終,我們無法假裝別人的解脫就是自己的解脫。生死關頭,裝不過去的。——希阿榮博堪布

  多年下來,慢慢體會到不是念多少經,磕多少大頭,或者能雙盤多久,就能沒有煩惱。最終要面對的只有自己,用慈悲的心,去洗盡躲藏在內心角落的每一個黑暗!

  一個嘴上天天喊著利益眾生,而與身邊人、朋友、同事等等,都不能和睦相處的人,很難讓別人信服。也可能因為這些行為,讓一些不信佛,或者不了解佛法的人,對佛法產生誤解。作為大乘修行人的我們,應該通過身語意的修行,讓自己越來越柔和、智慧,自然而然會影響其他人。

我們與其他眾生、與周圍的世界是互為緣起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快樂, 那就應該關愛、慈悲其他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