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妙慧法師講解

南無釋迦牟尼佛。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是由地婆訶羅翻譯的一部經典。

地婆訶羅的翻譯,常常一部經翻譯兩次,比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他就翻譯有兩個版本。但是通常來說,我們要取官方翻譯的版本,因為唐代官方譯經,程式非常嚴格,有很多佛學上的宗師和開悟者組成的譯經團在一起參考,字斟句酌,反復修改,直到完全契合經義。而地婆訶羅個人的翻譯,多少會有一些他個人的見解在裡面,所以,我們要取官方的翻譯,那麼就是這部《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了。

此經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單譯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漢文有四譯。

第一是元魏菩提流支于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間(508~535)譯出,名《無字寶篋經》,一卷,僧朗筆受。

第二是元魏佛陀扇多於元象二年(539)在鄴都譯出,名《無字寶篋經》,一卷。

第三是唐地婆訶羅於永淳二年(683)在長安西太原寺歸寧院譯出,名《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一卷。

第四是唐地婆訶羅重譯出,名《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一卷。

 

此四譯中,第二譯本闕佚。前面說了《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因是皇家下旨的官方翻譯,翻譯程式嚴格,被認為是最出類拔萃的翻譯版本,歷代受持感應也最強烈。今天我們講這部經主要是因為目前市面流行的講解《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的人多墮入了『頑空見』,這部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緣起性空』四個字能概括得了的,其內容與『緣起性空』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大乘佛學有三個體系:

第一是『如來藏』體系

第二是『中觀』體系

第三是『唯識』體系

 

學大乘必須三個體系都要系統去學,以免受一非餘。通常只學『中觀』的人很容易執『頑空見』,排斥『如來藏』體系和『唯識』體系的經典,而只學『如來藏』體系和『唯識』體系的人又容易『執成神我』,所以,學佛最好是三個體系都要學。

 

這部經屬於『方廣類』經典,什麼叫『方廣』,所謂『方廣』就是最上乘之通稱,講『一乘佛道』的。

我們知道《華嚴經》就是『方廣』類的經典,其意義弘富、博大,所以遇到『方廣』類經典需要比較大的福報。

 

在碰到『方廣』類經典字句時,我們要「不驚不怖不畏」。

 

密宗那邊也有人宣傳這部經,說這部經:“其功德和效果即完全等同於念誦50萬金剛薩埵心咒加上供真金純銀37堆曼紮3萬四千次,此經是密中密,只要念,破瓦法、拙火定、妥噶現世都可不求自得。”

 

有人聽到這句話就驚疑,就怖畏,這都是福德資糧不夠所致。

因為他沒有福德接觸這種最上乘的佛說,所以在驚畏的那一瞬間,福德就減了。

我們學佛人積累福德都是一點一滴,從放生、佈施、持戒開始,好不容易積累了一點福德資糧,這一驚怖,福德就沒了。如果再說出謗佛謗法謗經的話,那業障就非同小可。

 

所以,我們對待『方廣』類經典一定要恭敬,要不驚不怖不畏。

 

有人看見《度一切諸佛智嚴經》中說,持此經,功德勝發菩提心,他就大吃一驚,開始反駁,拿什麼來反駁,拿《華嚴經》來反駁,來質疑,因為《華嚴經》已經將發菩提心的功德講得無以復加,怎麼還會……這些都不是一個有福德的修行人的行為。

 

而不驚不怖不畏,一下子就能積累很多福德。如果你今世能碰到『方廣』類經典,記住,一定要以不驚不怖不畏的心態去讀,這樣你會積累很大的福德資糧。這部經也是。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這是經題。『普光明藏』就是『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又叫『第九識』,又叫『庵摩羅識』,又叫『中道』,又叫『實相』。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空如來藏「離言離相」,所以說是「離文字」。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

如是我聞,是經文開端的發端語,是阿難在複述經文的時候說的,他說,這些內容都是我聽到的。現在一些人喜歡考證偽經,最後考證下來,這個也不是佛說,那個也不是佛說。其實佛弟子轉述佛和菩薩的說法,都是佛說,另外就是符合三法印的內容。是不是佛說不能靠考證,要用三法印去印,學佛人一定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就是三法印,否則落入外道而不自知,大乘實相印屬於三法印中的涅槃印。耆闍崛山是佛陀說法之地,在王舍城東北面。巴厘文Gijjhakuta的譯音。智度論三說:“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名之為鷲頭山。複次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啖之,還在山頂,時人便名鷲頭山。此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聖人住處。”

 

皆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舍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礙,深明實際不住其中,善能分別而無所受,雖厭生死常護世間,周遍十方有大名稱,于真妙藏寂然宴息,雖現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諸有勉濟眾生,平等教誨志常賢善,平等憐湣心無染著,能令自他莫不清淨,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證無言法,就是離言法,就是證得了法身,證得一分法身即是圓教初住,就是大菩薩了。是處和非處屬於二邊,證得了中道就是離二邊,離二邊但是與二邊又不相違反,這才是真正證得了中道。善調身心,故能常遊三昧,三昧就是禪定。什麼叫禪定?《壇經》說:“外離相為禪,內不動為定。”大珠慧海禪師說得就更清楚了:“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這裡仍要求無生心,《華嚴經》說:“一念不生,是如如佛。”有人見禪宗說坐進一念不生是鬼窟窿裡做活計,就害怕。禪宗參話頭參到一念不生,其實還有一念,就是思維這個一念不生的念,是說這個是鬼窟窿,抱著這個:“啊,我已經一念不生了。”這個念頭不放,似乎沒有其他念頭了,這個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真正降服內心,達到一念不生,離開悟就差不多了。菩薩常游三昧,還有一法不舍,就是大悲,這個法也是法執,有人說菩薩一無所執,那麼菩薩如何度眾?所以菩薩開悟之後要留惑潤生,就是保留一分法執。這兩句是講菩薩的戒定慧,慚愧是戒,智慧是慧。饒益眾生,我們知道,菩薩入初地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珍寶盡有之,但是菩薩有而不取。用來做什麼呢,饒益眾生,不光是財,還有用佛法來饒益眾生,使眾生解脫。菩薩雖常住實相,但是對於世俗的善惡,還是能了別通達。不著文字而有言說。言說屬於妄,不著文字這裡是真,第八識是真妄和合,第八識的體和第九識是一樣的,這個體是離文字的,但是一切言語都不離第八識,因為第八識是有為法的根本因。菩薩離妄證真,於真俗門洞達無礙。洞就是透徹的,清楚的意思。菩薩證得實相真如,也就是普光明藏,也就是實際,所以說菩薩深明實際,但不住其中,因為要出來度眾,參加法會,菩薩在證得普光明藏的時候,照見五蘊都是真如,是中道空,受陰也是,受,就是受蘊,接受的意思,受分為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菩薩是無所受,就是連樂受也沒有。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說菩薩是無分別的,那麼他既然無分別又如何加持你這個念咒的人呢,無分別如何保證不加持錯了呢?這裡,我們看經文,菩薩是善能分別啊。雖厭惡生死,但是又常常護念眾生,這是正是菩薩的慈悲所在,其名稱在法界中是周遍十方,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菩薩證得真如實際,將第八識處於不從緣起的平靜狀態,所以說宴息,宴就是安靜的意思。菩薩見性即解脫生死,不再輪回,但是為了度眾,所以現受色身,雖然菩薩已經證得無為法,但是仍行于有為法中,有,是十二因緣之一,就是業力因果,菩薩示現色身和因果為的是努力地度眾。後面兩個平等,都是講菩薩度眾時的慈悲之心,賢善而無染著,菩薩是無染著的,不會求回報,不會有貪愛,不會說這個眾生我多度一點,那個眾生我少度一點,菩薩最終是自度度人,自他同得清淨。

 

其名曰勝思惟菩薩、法震音菩薩、妙身菩薩、法輞菩薩、辯積菩薩、持地菩薩、持世菩薩、大名稱菩薩、具諸辯菩薩、千容相菩薩、功德山菩薩、蓮華眼菩薩、蓮華面菩薩、珠髻菩薩、妙音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如童子色相端嚴,於此眾中而為上首。

這些菩薩只是舉例,列舉法會當中最主要的幾位大菩薩。屬於法會中對嘉賓的介紹,包括了財尊、辯尊、壽尊等,每個菩薩都有自己的特長,比如持世菩薩善於財施,觀音菩薩善於救苦救難,普賢菩薩為延壽之尊,你看,我們《普賢行願品》裡有一句話:“此人善來勝壽命。”而虛空臧菩薩擅長開智慧。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大願第一。各個菩薩都有自己的特點。

 

爾時觀自在菩薩與恒河沙等紹尊位者諸菩薩俱。殊勝見菩薩與無央數天帝釋俱。虛空藏菩薩與無量菩薩及無量四天王眾俱。大勢至菩薩與無量億梵天眾俱。遍吉祥菩薩與無量婇女俱。普賢菩薩、不空見菩薩、星宿王菩薩、離疑菩薩、息諸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各與無量菩薩眾俱。其中亦有無量諸佛,自變其身作菩薩像。尊者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如是等大阿羅漢,各與無量聲聞眾俱。那羅延等無量天眾,乃至恒沙國土日月諸天,威光照耀悉來佛所。至佛所已。彼天威光不能複現,猶如聚墨對閻浮金。婆樓那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美音乾闥婆王、無擾濁迦樓羅王、各與無量諸眷屬俱,來入此會。十方世界如恒河沙所有菩薩,咸于本土啟請如來,與諸四眾同時到此,各持種種出過世間殊好供事,奉上于佛諸菩薩已。即於會中坐蓮華座。

這裡描述法會的盛況。從菩薩到諸天,天神雖有威光,但是相對於佛來說還是屬於暗,法界中所有的光明相對於佛來說都是暗淡的,虛空粉碎時,只有佛光,其他全是暗淡的。龍王也來了。天龍八部都有護法。

 

爾時勝思惟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欲請二字之義,惟願如來垂哀見許。”

這是法會祈請,佛經常常用這種方式引出佛法的真正內容。這裡的二字,是如來二字。以前的行禮都是胡跪,或五體投地,古代僧人跪坐致敬的禮節﹐右膝著地﹐豎左膝危坐﹐倦則兩膝姿勢互換。又稱互跪。是古代外族行禮的規矩,我們今天也要多對佛胡跪,或五體投地,又叫五輪頂禮,這是標準的行禮方法,有人拱拳或匍匐或像日本人一樣直立低頭禮都是不規範的。關於如何拜佛、供佛,我們上次已經講了,上次沒來的同修可以請教一下學過的師兄,三人行必有我師嘛,謙虛是很重要的。謙虛,你才能學到東西。拜佛,是基礎,必須會。

 

佛告勝思惟菩薩言:“善男子,欲有問者隨汝意問,如來不為一眾生故出現世間。為欲利益無量眾生而出現耳。”

剛才勝思維菩薩請問如來二字,這裡佛作答,佛界就是眾生界,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眾生本空性,與佛同體,沒有佛就沒有眾生,沒有第八識的體,就沒有這些如幻如夢的眾生。這裡引出下面的繼續提問。

 

於是勝思惟菩薩即白佛言:“世尊,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何者一法,是諸如來現所覺了?”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如來威神之力,乃能問我如是深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這裡問了三個問題,第一是詢問斷結的事,要成佛,需要斷哪些結,眾生不能成佛,全因真金被穢花所纏,眾生皆有如來藏,只是被纏縛而不自知,這些纏縛就是結,結一斷,真金就顯出來了,就好比從金礦離提煉金子,把礦石去掉,就自然得真金。第二問是問持戒。有人說成佛了或者成菩薩了就可以開戒,讀了這部經,我們就知道這是邪說,是特權思維,佛是聖人不是特權者,菩薩也不是特權階層,特權屬於落後的野蠻文化,佛教不是,佛是以戒為師,如果佛認為自己成佛了就可以開戒,那不是欺師滅祖嗎?大家不要笑,初地菩薩就要達到降服性障如阿羅漢,而初果阿羅漢就已經於戒不壞淨,更不要說四果了。二地菩薩就能絕對不犯戒。所以謗佛謗法很深細,有時候你認為自己是在贊佛,其實是在謗佛。第三個問題就是問如來證得了什麼。這三個問題直指開悟直指成佛,這部經就是一部成佛的總綱。你說這部經重要不重要。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應離,所謂欲貪。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瞋怒。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愚癡。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我取。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疑惑。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憍慢。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懈怠。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惛眠。善男子,複有一法菩薩應離,所謂愛著。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

這些都是成佛最基本的結使。佛學中有最基本的五下分結和無上分結,五下分結,五種低層次束縛五下分結是什麼?第一是自我觀念身見,因為身見就會有我取,再就是對佛法的不確定感,也就是疑,然後是執取戒律與修持教條戒禁,、還有感官欲望、惡意:這是五種低層次的束縛。五種高層次束縛五上分結是什麼?這五上分結就是對色界的貪欲、對無色界的貪欲,然後就是自滿,自滿也就是憍慢,還有掉舉包括焦躁,還有無明,因無明所以顛倒,所以愚癡:這是五種高層次束縛。然後懈怠和昏睡也屬於蓋,是結使,障礙我們解脫。所以也要斷掉,斷掉的概念要注意和降服區分開來,降服表示還會再起來,而斷就是永斷無餘。

 

“善男子,汝複問我,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善男子,謂諸菩薩非己所安不加於物。若諸菩薩守護此法,即是能持諸佛如來一切禁戒。何以故?自愛身命不應殺生。自重資財不應偷盜。自護妻室不應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善男子。若有敬順如來語者,於此一法常當憶念。何以故?無有眾生愛樂於苦,凡有所作悉求安樂。乃至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為自他皆得樂故。善男子,以如是義我說此言。非己所安不加於物,如是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

這裡講要持哪些戒,五戒是基礎,一切解脫無不依三皈五戒而成。五戒是哪五戒?知道嗎?看來大家都知道。這裡列舉了五戒中的三戒。佛教為何要受戒?受戒不是為了維持紀律。守戒的目的是為解脫。依照因果定律,甲給乙造成了煩惱,甲會受報應,那麼我不造成煩惱,不就完了嗎?如果你真要是把戒守到一絲不犯,你就是二地菩薩了,直超二地,但是“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難啊。因果的規則是自然規則,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所以學佛,一定要遵守因果的規則。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者一法是諸如來現所覺了。善男子,無有少法是如來覺。何以故?如來覺者無所覺故。善男子,一切法無生是如來覺。一切法無滅是如來覺。一切法離二邊是如來覺。一切法不實是如來覺。善男子,諸業自性是如來覺。一切法從因緣生,是如來覺。因緣之法猶如電光,是如來覺。以因緣故而有諸業,是如來覺。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來覺。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善男子,世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懷子故名為藏。若智生時反照其本,如是法性為般若波羅蜜之所攝藏,是故名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來覺。善男子,諸法實性一味解脫,是如來覺。一味解脫是即名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相法是如來覺。雲何一相?所謂諸法不來不去、非因非緣、不生不滅、無取無舍、不增不減。善男子,諸法自性本無所有不可為喻,非是文辭之所辯說。如是一法,是諸如來現所覺了。”

這裡講成佛要證悟些什麼。證悟即無所悟,有所悟,就是有所得相,就是我相,這個不是悟,連初果的證悟四聖諦的要求都沒達到。佛是無所悟,無所覺,無有少法是如來覺,覺無所覺。因為禪修是要將第六識安住在無所得、無相不相,無所住的境地,所以說覺無所覺。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都是無生無滅的,為何我們看見的世間萬物是生滅的呢?為何阿羅漢在證悟四聖諦之前看見所有的名色都是生滅的呢,因為那個是幻,不是真,就像做夢,夢裡花開花落,其實沒什麼在那裡生滅,其實是沒什麼在生滅。

一切法離二邊,這個二邊指的是相對的二邊,比如有和無、多和少,大和小,這些都是分別心導致的,離二邊,就是要離分別,安住好第六識不去分別,就能粗略地離二邊,離二邊才能到中道,是這麼個意思。一切法如夢如幻,自然不實,那麼無為法呢?法身呢?法身離分別,非有非無,所以也說不實,後面又說實性,就是離實和不實二種。

覺了自性就是開悟的基礎。一切法都遵從因果的定律,有人說法身不從緣起,無因果,所以開悟之後可以殺人、邪淫,這不對,法身不從緣起,但是也遵守了因果的規律,因果的規律是有因必有果,無因則無果,遵循的是後者。

我們上次講過《稻杆經》,這部經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變遷速度很快,如同電光,所謂如夢亦如電,念念變遷,一直在生滅,因為有因緣所以就會有業障這麼回事。法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就是實相,就是普光明藏,開悟的時候是要親證此法,是現量親證,不是經教量。

如果沒有諸佛法身,就沒有第八識,沒有第八識就沒有世間萬法,出世間的智慧是依普光明藏而進修的,世間萬法更是離不開阿賴耶識。第八識和第九識識什麼關係,這個以後我們會詳細講。當安住好了第六識,使之處於無所得、無所住、無相不相、不相無相的境地,因為普光明藏又恒常寂照功能,這個是法爾如是,正因為有這個恒常寂照的功能才會分出聞性、見性等六種性,產生六種識,這個具體要到我們講《楞嚴經》的時候再講,這裡先提一下。

安住好第六識,使第八識處於平靜狀態,因為普光明藏有恆常寂照的功能,自己照自己,會照出一個類似於眼見的東西,稱為“見性。”所以這裡說“若智生時反照其本”。如幻如焰,就是不實,菩薩成就如幻觀,虛空粉碎,什麼東西都不實在,當然這是大菩薩的成就。諸法實相,是大乘一實相印。人法二空,全部成了實相。這個實相是法不來不去、非因非緣、不生不滅、無取無舍、不增不減。這是實相的特徵。因為實相是無分別時所見,那還有什麼自性呢?自然也就是離文字,離言離相。這一段講佛學要悟什麼,全部內容就都在這裡。

 

當佛說此莊嚴王離文字普光明藏法門之時,有十地菩薩所見微塵數眾生,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複有如是微塵數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心。複有如是微塵數眾生,在地獄者皆得離苦生人天中。無量菩薩得入初地。無量菩薩得百千三昧。無量眾生悉蒙利益無空過者。

這部經講得如此精深,你們聽懂了沒有?沒有,沒有是正常的,如果聽懂了,你就開悟了嗎?但是暫時沒開悟也不要緊,僅僅是聽一聽,就功德無量,我們看參加法會的這些師父,他們都得到了利益,沒有一個人空過,所以我以後要多講這部經,越講得到的利益越多,你們也要多聽,雖然我們比不上在耆闍崛山法會中得到的利益多,但是聽一聽,功德也是很大的。

 

爾時佛告羅睺羅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當受持。”說是語時,會中有九十億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即皆避座,白佛言:“世尊,我等誓當受持如來所說法要,於此娑婆國土最後時中,見有其人流通為說。”

羅睺羅是佛的嫡子,在胎六年,生於佛成道之夜,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就覺悟證果,是當時僧團裡的密行第一。他生性柔順,所以他先說要受持此法。不僅是他,還有90億菩薩摩訶薩都出面要守護此法,有90億菩薩保護的法,我們是不是要勤加修行啊?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若有能持此經典者我當擁護,令其志願皆得滿足。所以者何?能持此經是法器故。”

四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又稱四大金剛,是佛教重要的護法,有護法神的保護,我們自然更應該持此經。何況還能所有志願都令滿足,所有自願,什麼求官啦,求財啦,求學業啦,都是小事啦,關鍵是解脫,解脫的志願,他自然也能幫你辦到。

 

爾時世尊,普觀眾會而作是言:“諸仁者,我此所說甚深方廣稀有法門,非諸眾生有少善根而能聽受。能聽受者即為承事供養於我,亦為荷擔無上菩提。是人當得辯才無礙。決定生於清淨佛土。是人臨終定得親見阿彌陀佛菩薩大眾而現在前。我今在此耆闍崛山諸菩薩眾所共圍繞。彼臨終時亦如是見。當知是人即為已得無盡法藏。當知是人得宿命智。當知是人不墮惡道。善男子,我今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設有眾生作五逆罪,聞是經已書持讀誦為人解說,所有業障鹹得消除,終不受於惡趣之苦。斯人即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在在所生諸根具足,蒙佛灌頂五眼清淨。善男子,取要言之,我見是人已成佛道。”

前面說了何謂方廣法門,屬於稀有法門,為什麼稀有,因為善根福德不足的人還聽不到,那麼我們今天接觸了這個法,是不是要多聽一聽啊。因為聽一聽,還要受,所謂受就是接受,不能驚畏,不能拒絕,完全接受,不管懂是不懂,那麼你就是真實供佛,你就是荷擔了佛的家業,你不得了啊,繼承了佛的家業,佛有多大的家業,三藏法無窮無盡,富有整個法界,福德大不大?辯才屬於口才之一種,你只有有了一定的智慧才會有辯才,這部經真實福慧雙修,無上法寶啊。這部經就是法供養。法供養有多殊勝?《普賢行願品》說:“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諭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可見法供養之殊勝。

《優婆塞戒經》說:"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菩薩修行如是二施,為二事故:一令眾生遠離苦惱,二令眾生心得調伏。"這還不夠,我們臨終時還能得阿彌陀佛來迎,這部經還能消除一切業障,所有的煩惱障、報障、業障都可以消除,殊勝不殊勝?

我們繼續看下面這些好處:“知是人即為已得無盡法藏。當知是人得宿命智。當知是人不墮惡道。善男子,我今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設有眾生作五逆罪,聞是經已書持讀誦為人解說,所有業障鹹得消除,終不受於惡趣之苦。斯人即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在在所生諸根具足,蒙佛灌頂五眼清淨。善男子,取要言之,我見是人已成佛道。”最後這一句是不是不可思議,如來看你都成佛了。讀到這裡我們要不驚不怖不畏,剛才已經說了。

 

佛說此經已,勝思惟等一切菩薩,及諸聲聞天龍八部,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自然,有這麼多功德,大家自然樂意奉行此法了。今天這部經,我們就簡單地分享到這裡,剩下的就是大家回去要念,要思維,如何思維,多看看方廣類的經典,特別是《楞嚴經》啊《大般涅槃經》這類經典,爭取把這部經弄懂。我弄不懂的時候都是到經文中去找答案,經文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今天我這裡講的有什麼不對,你們也可以糾正,畢竟這是方廣類的經典,我們需要終身去學習和探討。


現在我們集體回向,合掌:僅以此功德,一者回向,普光明藏,現量實證;二者回向,佛果菩提,速疾圓滿;三者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