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少私少欲,就是難能可貴的大神通


發布:妙音居士
 

  不要誤認得個千裡眼、順風耳,能夠聽聞遠地的事物,或者了知宿世因果,靜坐飛升,這些才是神通,那便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現在大家最好奇的種種超能力,還只是小神通而已,真正大神通要向佛和大菩薩們看齊,並且,一個人能夠少私少欲,天天煮飯擔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務他人,這即是難能可貴的大神通。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社會人類真能以此為生活的態度,天下自然太平。乃至個人擁有這種修養,一輩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實,這正是大聖人超凡脫俗的生命情操。“見素”,“見”指見地、觀念、思想謂之見;“素”乃純潔、干淨。孔子在《論語》上亦討論到此問題,“素”如一張白紙,毫不染上任何顏色。人的思想觀念要隨時保持純淨無雜。也就是佛家禅宗的兩句話:“不思善,不思惡”,善惡兩邊皆不沾,清明透徹。而“抱樸”,“樸”是未經雕刻、質地優良的原始木頭。有些書用“璞”字,“璞”與“樸”通用,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外殼為璞。“樸”與“璞”,表面看來粗糙不顯眼,其實佳質深藏、光華內斂,一切本自天成,沒有後天人工的刻意造作。我們的心地胸襟,應該隨時懷抱這種原始天然的樸素,以此態度來待人接物,處理事務。如此,思想純潔無瑕,不落主觀的偏見。平常做事,老老實實,當笑即笑,當哭即哭。哭不是為了某個目的,哭給別人看;笑不是因為他講一句笑話,我不笑對不起他,只好矯揉造作裂開嘴巴,露出牙齒裝笑。這就不是“見素抱樸”的生命境界。

  ——《老子他說》

  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於人,甚至妨礙了別人。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別人時,盡量少妨礙一點,已經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認為絕對無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經很了不起。少私就公了;絕對無私行不通;絕對無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時也能替別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當我想到需要拿扇子的時候,也問問他:“你要不要?”就了不起。假如說當我拿扇子的時候,我買扇子送給天下所有需要扇子的人,是做不到的,不但沒有這個財力,而且也缺乏這種能力。況且世界上有些人,你給他扇子,他拿了丟掉,為什麼?他有病還吹不得風呢!由此可知做人之難,道德修養之難。

  ——《論語別裁》

  原有與生命俱來的欲的問題,它究竟是惡或非惡呢?我們可以說:欲並非全是惡的。但欲很可能為惡的前驅,那是毫無疑問的。佛說狹義的“愛欲”為生死業力的根本,也就是教人認清“愛欲”實為自私所生的過患,而須防患於未然。《曲禮》所謂“欲不可從”,也正同此意。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的一幕,何嘗又非此意。

  至於再把欲歸納到男女之間狹義的“愛欲”范圍,而且認為欲就是罪惡,那是宗教性絕對道德的觀念。宋明理學家也襲用了這嚴肅的一面,例如朱熹所說“世人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就是由這嚴肅人格的觀點而出發的。

  至若《論語》中記載孔子所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那是以欲作為動詞的說法,也可以說這是廣義的欲,所以佛欲度盡眾生,使之離苦得樂,此欲已經化除“私欲”與“愛欲”而成為偉大的願力。人們若能滌蕩“私欲”、“愛欲”的胸襟,不被物欲所拘累,而善於變化物欲,為人類建立一個莊嚴、美善的世界,則與釋迦慈悲度世的願力,孔子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仁欲,並無二致。所以有人說:“欲非惡”。我想,應作如是觀。

  ——《新舊教育的變與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