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強盜的大孝子

發布:恆覺


  在漢朝,有個讀書人叫蔡順,他母親喜歡吃桑椹。有一天,蔡順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兩個籃子,一個裝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個裝比較紅色的。為什麼要分成兩個籃子?因為比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還不是很熟的是紅色。蔡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強盜。

  強盜們也很納悶,把他抓起來,就問他:‘你為什麼采桑椹要分兩邊?’他說:‘因為熟的比較甜,是留給我母親吃的;這邊不太熟的,是留給自己吃的。’

  強盜們聽了很受感動,就把他放了。強盜都是殺人不眨眼的,為何會把他放了?因為蔡順的孝心喚醒了他們的孝心。所以,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有好的德行,再惡的人也會被感化。我們面對惡人的時候,要不要去責罵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做好,來影響他,影響社會。

  強盜們因為很感動,就把一些米和一些東西送給蔡順,讓他拿這些東西奉養母親。然而,蔡順並沒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裡,突然官府裡的官員來了。進門一看:張三家的米為什麼在你家?李四家的菜為什麼在你家?此是人贓俱獲,百口莫辯。所以,要拿任何人的東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來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說‘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個方面要時時觀照,時時反思。這九思當中就提到‘見得思義’。我們要獲得任何一樣東西,首先就要考慮到它的來路是否符合道義。假如與道義相違背,就絕對不能動用。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們跟孩子們每講一個故事,其中都蘊含著很多道理。這個故事蘊含的第一個道理,是‘親所好,力為具’。第二個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應該用德行去感化。第三個道理,是‘見得思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我們在跟學生講故事時,假如不把這些道理開顯,學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覺得聽了一個故事。假如只是單純講道理,沒有講故事,一般人聽久了道理很可能會昏沈。所以,理與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圓融來講故事。如此,學生就會很容易吸收其中蘊含的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