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了法師:整天念佛,往生沒有把握,什麼原因?


發布:心源  

  下面十祖截流大師的一段開示與憨山大師的《示念佛切要》不謀而合,如出一轍。上面印祖說過,「憨山示生作截流」,兩人是一不是二。

  (二)截流大師《示丁耕野居士》。「譬如萬斛之舟,欲有所往,樯非不高也,舵非不正也,資具非不完備也,去志非不決也。乘風張帆,有瞬息千裡之勢。倘若船頭一樁未曾拔卻,被一條纜索系住。雖種種推排,其能有濟否?今時淨業人,有終日念佛,忏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祖師舉個比喻:一艘船,萬事俱備要啟程,但船頭一樁被纜索系住。這就好比念佛人啊,整天念佛,可是西方還很遙遠,往生沒有把握。什麼原因呢?愛樁未拔,情纜猶牢也,即是憨山大師前面說的「生死愛根沒斷」,致命的障礙。截流大師接下來教我們對治的辦法:「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铄無余。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裡,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我們念佛多少年了,往生有沒有把握?這件事不必問別人,問你自己!蕅益大師有一個衡量的標准:「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自己心裡要清楚,對這個世界消極,才能對西方淨土積極;對娑婆愈是放得下,對極樂就愈能提得起;對這個世界的感情愈淡,對極樂世界的感情就會愈來愈深。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把握;娑婆活計輕十分,生西方便有十分把握。你才會發自內心的認同海賢老和尚說的那句話:「阿彌陀佛是我的根啊!」

  憨山大師雖然不是淨宗的祖師,但是他對淨宗的貢獻不小。參禅大徹大悟,通宗通教,勸人念佛求往生。大師著作等身,清朝趙钺居士從《憨山大師全集》中選錄出二十二篇開示習禅修淨學人的法語,編成一書《憨山大師淨宗法要》。一九五0年,這本書在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的廢紙堆中被人發現,於是印刷流通。我們再從《憨山大師淨宗法要》中摘錄三段供養大家參考:

  (三)憨山大師《示淨心居士》。「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面皮,如此驢年無受用時(十二生肖中沒驢年,即盡未來際無受用時)。直須勇猛,更莫遲疑。」

  (四)憨山大師《示修淨土法門》。「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以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

  (五)憨山大師《示大凡禅人聽演楞嚴宗旨》。「從今將一往生平,馳逐攀緣妄想之心,一齊收攝放下。折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消歸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心心不斷。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果能將此淨念,薰前染污苦因,變而為淨土真因,則頓令無量劫來生死苦因苦果,變而為淨土樂因樂果矣」。

  四、結尾。念佛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自知。」念佛的樂趣,我們體會不到,海賢老和尚體會到了,愈念愈喜歡念。這一句佛號,老人家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從老和尚身上,我們每一個自诩為念佛人的人,是時候在內心深處做一次徹底的自我反省,反省我們的信願,反省我們念佛的功夫。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裝模作樣,不要場面行持。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到底念得怎麼樣?尤其我們出家同修,憨山大師的《夢游集》裡面多次提醒出家人,「三途地獄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卻人身,始為苦也」,我們就知道,這一生如果不往生,後果不堪設想!真是夏蓮居老居士說的,「腳根無線似飄蓬,才出迷途又失蹤」。古人出家都是為生死大事,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如救頭燃,我們現在呢?把生死大事拋到九霄雲外。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妙音居士、自了法師、開吉法師  (第八十六集)  2014/9/3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42-008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