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真正的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


發布:清心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做“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這個解說在本篇裡就有。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講到做人,我們就想到莊子也提到過這件事,《莊子》這本書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後,對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現在指南宮供奉的呂純陽叫“呂真人”。如今的人聽到“真人”這個名稱,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相當於西方的上帝,中國的仙、佛一樣。實際上過去道家所謂的“真人”,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與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假人還是人,不過沒有達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標准。發揮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稱之為“真人”,孔子認為這就是學,就是學而之人。於是一個“學”字,這麼多觀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問”,“學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聽,你心裡當然很難過,最後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於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說”,不是哈哈大笑。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於心。

  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隨時注重“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問,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問,這不是它的本意。

  什麼叫做學問?我在《論語別裁》中首先提出來,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知識就是學問,事實上學問並不是知識,知識最多只能算是學問中的一部分。我看大學畢業的人,碩士也好,博士也好,只是專業訓練的一種學位而已,只表示已具有了某項專門知識,但並不見得就有了學問。文章寫得好,只是文學好;詩作得好也只是詩好;繪畫好也只是繪畫藝術好,不算是學問。一字不識的人,他做人做得對,做事做得對,這就是真學問。學學問問,問問學學,如孔子在《論語》中說的:學問以人格行為為基礎。所以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目的,就是養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為第一,這才是學問的道理。所以孟子也在這裡說明,不在書讀得好不好。

  年輕人或者要以這個道理,似是而非的當作借口,不去讀書,說是在做學問,所以功課不好。這是強辭奪理,在學校求學的學齡中,沒有好好去讀書,就是做人做事沒有做對,就是沒有達到人格行為的標准,又怎麼會是在做學問?學問沒有別的,“求其放心而已矣”。每天知道修行,找回自己的心,放在平旦之氣中,此心永遠清明,養成永遠高潔的氣質,這是中國學問的精華,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的精華。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論語別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