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佛在經中講過,兩種人可以解脫


發布:淨海

  你要有慚愧之心。作為凡夫,肯定有很多毛病,肯定有很多犯錯的時候,如果有慚愧之心,還是有機會,有希望的;如果沒有一點慚愧之心,這個人就沒有機會,沒有任何希望了。所以,有愧是很重要的。

  佛在經中也講過,兩種人可以解脫,一種是不犯錯誤的人,一種是犯錯誤知道忏悔的人。我們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是犯了錯誤以後,若是有慚愧之心,一切過錯,一切所造下的惡業都能清淨;若是沒有慚愧之心,就沒有辦法清淨,所以慚愧之心很重要。

  大家對自己所做的惡業和自己的很多毛病,有一種厭煩心,這叫慚愧之心。

  我們有很多毛病,但是自己根本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就更為嚴重了。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這些經典、論典呢?第一,通過學習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和毛病;第二,發現以後可以改正。第一步是發現,第二步是改正。

  首先要發現。我們應當了知什麼是壞事,什麼是惡事。惱害自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壞事,直接或間接給自他帶來痛苦的都是惡事。若要仔細了知這些,還要學習更多的經典和論典。了知之後要返照,在自己的身心上去找這些:自己有沒有做過壞事,心裡有沒有存這種壞心,自己有沒有做過惡事,內心有沒有惡念。這樣去找,才能找到。

  在《二規教言論》中先講智慧,後講慚愧。之所以先講智慧,是因為你得先有智慧,有這種分別善惡、好壞的能力啊!現在有些人把壞事當成好事,把惡事當成善事了,這就是缺乏智慧。這種人很難發現自己的過失,很難發現自己所造的惡業。

  為什麼沒有這種慚愧之心呢?為什麼生起的慚愧心不強烈,一點力量都沒有呢?主要是自己沒有發現,或者發現得不徹底。一個凡夫不可能沒有過失,不可能沒有做過這些惡事。所以先要了知,這點很重要。

  我們要學習和研究經典、論典,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不願意研究經典、論典,不願意聞思,這種人就像水裡的石頭一樣,泡一百年也不會變軟,這種人根本不了知,也無法發現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怎麼能生起慚愧之心呢?

  其次要改正。只有你發現、了知了自己有問題,才會生起慚愧心。只有具足慚愧心,你才會改,最後徹底改掉了,就圓滿了,這是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

  現在很多人想改變命運,因此而不擇手段,諸如搶、偷、騙等各種手段。但是這些能否改變命運?不能!

  也許有些人會產生疑惑:“能啊,你看某某人通過偷盜的手段,掙了很多錢,現在有別墅,有奔馳、寶馬。”這種行為會令他曾經積累的福報迅速耗盡。他今生今世得到了人身,說明他曾經做過善事,也積累過一些福德,否則不可能得到人身,肯定還在地獄。既然他得到了人身,說明他還是有點善根福德的。但這些善根福德現在被迅速耗盡,迅速窮盡。他這樣隨心所欲地享用、享受,這些善根福報耗盡之後,他的前途一片黑暗,出脫無期。之所以這樣講,因為善惡因果是自然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絲毫不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瓜了肯定得瓜,你種豆了肯定得豆,這是自然規律,並不是通過其他渠道得到了豆。同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也是自然規律。所以,不要看眼前的境況,要有智慧。

  所謂“站得高,看得遠”。你站得不高,看得肯定不遠。你自己要有知識、智慧,這樣才能看得廣,看得遠。什麼叫知識,什麼叫智慧?看得遠,看得廣。看得越廣越有智慧,看得越遠越有智慧。我們偉大的佛陀講的是三世——前世、今世、來世啊。不要只看眼前的境況,不要相信眼前的所發生的這些,諸如某某人通過欺騙、詐騙的手段,獲取了很大的利益,他發財了,他升官了……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實際上這不是什麼好事。

  大家不要犯錯誤,一定要有智慧,有取捨的能力。首先要觀察,要了知,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毛病,然後才會生起慚愧心。有慚愧心,就會改,改了就好了。所以慚愧心很重要。

  但是在慚愧心前面講了智慧,智慧也很重要。智慧是根,若是沒有根,是不會有慚愧心的,即使有了也不是正確的。現在很多人有時候也做善事,也做一些功德,但是因為缺乏智慧,所做的實際都不是功德,都不是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