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法師:福德有實,先學會不抱怨


發布:慧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這地方是理論的運用。由此可窺見《金剛經》分成兩部分,十八分以後應屬後半部。須菩提回答世尊:“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以這個因緣,福德當然很多。”世尊答:“須菩提,你說的福德多沒有錯,我也說福德多,可是我說的福德多,跟你所說的福德多不一樣,因為福德這東西‘非實非虛’,因此才福德多。”

  你這樣做有沒有福德?有,但“非實”,不要認為它是“實”,所以“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可是既然“有”,就是“無虛”,這樣布施供養,怎麼可以說沒有呢?故雲“非實非虛”。非實非虛,就是要我們進入第三種狀況,如來是在那個狀況中,所以他能這樣講,我們尚未進入那種狀況,所以只能訓練。因此各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你都必須盡心盡力去做,不一定指供養布施,做完以後不執著,若能如此,則真所謂“無實無虛”。

  有些人問:“我是個家庭主婦,平時只是持家而已,但我很幸運,福報大,子女都很乖,現在都已長大成人,我放心了,可不可以出家”!當然可以!這叫社會責任已了。為何說已了,因為你已經盡心力把社會的事圓滿了。至於把家持好與社會有沒有關系?用不著去扯那個關系,只要是用生命把那個家持好、維系好,就對了!凡是這樣的人要來出家,我們都歡迎。但如果是因為被另一半氣得半死,才要來出家,因為這種人的人性已經被扭曲了,她一直在抱怨,這沒有盡心,那也沒什麼福德可言,她一直計較,會抱怨的人就是會計較。

  我舉個例子,有個媳婦結婚後,煮第一餐飯就被婆婆唠叨個不停。之後,她很害怕,更賣力地做,但婆婆照樣事事挑剔。於是只要婆婆不在,她就抱怨:“我怎麼這樣歹命,煮得要死,還被念得要死”。結婚二、三十年,她一直覺得自己很歹命,婆婆的命卻很長,像這樣就是人性已經被扭曲了。

  另一個媳婦剛結婚時也常常被婆婆念。她煮了幾餐後,心想,自己又不是大笨蛋,為什麼煮一頓飯會被人家嫌東嫌西的?她一氣之下干脆都不煮了,可是卻暗地裡跑去學烹饪,學成後,先到同學家實習,等到十八般武藝練好之後,回家把親戚朋友找來,親自下廚做一套給婆婆看。婆婆很懷疑:“兩年來都沒下過廚,怎麼會煮?”事後她問婆婆:“我煮這樣及格嗎?”沒想到婆婆以後再也不對她唠叨了。這個媳婦,她沒有抱怨,她用自己的方法,一樣煮了三十年,但後來一說到廚藝,她婆婆只有一直誇贊:“我那個媳婦能干。”

  同樣一件事,懂得處理與不懂得處理,差異就很大了。會處理的人,干脆先讓人罵兩年,兩年後再回來大展身手。當然,嚴格來講,第一個媳婦比較及格,乖乖聽婆婆的話,天天都很認真做,可是習氣不好,又遇到自己歹命,婆婆長命。第二個媳婦不同,雖然個性比較不好,有稜有角,但她的處理方法也得體啊!因此人格、人性沒有受到扭曲,表現得很漂亮!這就是處世的方法。

  兩個人都很盡心盡力地做,只要不抱怨,都沒錯,但第一個老是抱怨,一抱怨,生活就不能自在了。其實婆婆應該不至於三十年都對她叨叨念,哪有可能每頓飯都碎碎念嘛!可是她的影子裡,覺得每一餐都被嫌棄,所以她一直抱怨,人生觀就一直扭曲了。這樣的人,她說:“孩子長大了,有夠歹命,師父!我去你那裡出家吧?” 師父會說阿彌陀佛!然後把門關上。為什麼?以抱怨的人生來出家,其心理的傷害一定會更大,因為她還是會繼續抱怨下去,積習難改呀。不抱怨的人,是個光明亮麗的人,他會去面對、解決挫折,而抱怨的人遇到挫折,則不懂得如何解決,這是問題所在。

  因此,我們不管是對自己,抑或是教小孩,本身要訓練提高對挫折的忍耐力及具備解決挫敗的能力。不要去在意孩子將來會如何,要在意的是他出社會後,是否具有解決挫折的能力,這才重要。能夠解決挫折,就沒有風險,否則一定是風險不斷。我們非常期望大家學佛之余,“孩子該怎麼教”一定要做好。不是教他如何成材成器,而是要教他如何解決挫折。你必須經常賦予他困難的任務,觀察他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在他一遇到問題時,通通幫他化解,這樣到後來,他一點挫折耐受力也沒有,更不用談解決問題了。他愈忙就給他愈多事做,他會說:“喔!忙死了!”雖然忙死了,但會設法把事情做好!社會上忙死的機會很多,我們常碰上很多事情同時攪和在一起,此時就在訓練自己有沒有能耐把它解決掉,關鍵在這裡。

  鉚盡全力,全副生命地投入處理事情,不計後果,這就是“無實無虛”,福德最大,即使在家裡都一樣。你若抱怨,那就是有所保留,就是會計較,這時的福德就有“實”,而非“無實”。所以經文這裡說:“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你將前面的模式一直帶進來,非常好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