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師:修行做人做事,離不開三句話

發布:如是

  人類是有感情的,可是很多都忙於事業,對於那些能夠感動我們內心的親情,實際付出了多少呢?感情不是自私的,最起碼在一個家庭裡面,它應該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到我們的小孩,還要關注到我們的老人;在單位裡面,我們不應該只是關注上級,也應該與我們的下級搞好關系。這些都要有所覺察,不能沒有覺察,完全的放任自己,所以自由是什麼?自由來源於智慧,來源於經營,這就是在種好的因,結好的果。當我們的情感來與家庭互動、與他人互動,與社會的互動的時候,它的根本是什麼?真正的根本是我們與自己心的較量。

  我們這個心看不見,可是它不斷地放出信號——這個好吃、那個好穿,讓我們忙忙碌碌不斷接受它的信號。我們不懂得管理心,這就讓我們的人生陷入到生死疲勞,每天都抓很多東西,抓來抓去身心分離,還一直抓。當這種“抓”成為慣性的時候,我們的佛性就被遮蓋了,就沒辦法照顧到我們的精神世界了,這是非常重大的一個問題。每一個人都知道精神生活的重要,可是人類就像老鼠算卦一樣,會忘記自己算出來的結果,每一次都被貓逮住,體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是一次一次的失敗。有時候,我們得到了情感,就失去了事業;我們失去了事業,就得到了情感,我們永遠陷入選擇的難題,其實這是因為智慧不夠。

  就好像一個公司一樣,想要更好的經營,就要做一個整體的規劃。整體的規劃是計劃,它可能會改變,但是核心的思想是什麼?在每一個階段重要的目標是什麼?你根據這個目標應該找什麼樣的人?這個就是佛法所謂的“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到究竟”,這三句話能夠解釋我們一切的成功和失敗。

  第一個,菩提心為因。菩提心是我們內心的光明,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因為我們生來就有佛性,所以就不應該自卑,當我們自卑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有佛性,你的自信就會恢復。你首先要信得過自己,這是生命的基准,養育它的方法。

  第二個叫做“大悲為根本”。一個人要有一些大悲心,要有一些情商,要培養他的情商,要善於去挖掘人性善的一面。善的一方面我們叫做“大悲”,所謂的“大悲”就是一種非常純淨、非常廣大、非常人性的一種內在的生命因素。時時刻刻要培養它,我們的覺性才能夠出來。

  當你信得過自己,而且生命充滿了柔軟,充滿了情商,逐步地去培養這些生命品質的時候,再去談你的方法——這就是“方便到究竟”。所以,一個人培養自己的心,或者說修行、做人、做事都離不開這三句話。

  一個企業的靈魂也就是它的“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覺察的心。對於你人生未來的境界,你現在能不能夠覺察或者發現?能夠發現,你才有可能成功,你才會有自己內心的藍圖,所以這個非常重要。當我們按照這個大的佛法框架去理解、解釋自己的生活,解釋自己的修行,解釋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如此。

  所以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我們最真實的生活原理。只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沒有同時照顧到這三個方面,所以我們才顯得手足忙亂,走了一個階段,不知道下一個階段怎麼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