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道法師:文章的壽命

發布:清淨心
 
    
    

  無常世界,凡物皆有其壽命。人有壽命,動物有壽命,樹也有壽命,其實文章或是書也都是有壽命的。譬如說有些報紙的壽命大概也就一天;雜志短的一周,長的一年、幾年;書也一樣,街上很多暢銷書,雖然某段時間看似乎很火,可是其實壽命很短,流行風吹過了,逐漸便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和視野。而有些經典,壽命就非常長,如《易經》《論語》《道德經》等等,這些書不但壽命長,影響了一代一代人,而且不斷地增值,恐怕後世專門研究這些書的注疏加一起都是可用“汗牛充棟”這個詞來形容。其實,這些書的作者等於沒有死,始終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佛講的話那就更不同了,所謂佛佛道同,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一佛所化,即諸佛所化;諸佛所化,即是一佛所化;我們今生所聞到的佛法,和宇宙中任何一個時空下的佛法,並無二致,也即是佛的話從來都在那,從來都沒有消失,這是壽命最久的,是無量壽!

  想到這個話題,是前些天微信上發了佛慈的文章之後,這篇文章叫《阿彌陀佛與我同行》,第一次讀,真的是眼前一亮,邊讀邊稱歎,當天便在微信上發出去了,發出去後我就開始關注這篇文章的點擊量,我想這樣好的文章,越多人看才越好,可是結果有點失望——時間都到了第二天了,還是1000多的點擊量,我都恨不得逢人把別人的手機搶過來了,跟他們說:“快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失望的心情持續了一天。第二天,師父微信就發了一篇佛慈文章的讀後感,當看到其中一句話,“此文可以做美文收藏,不時讀一讀,滌蕩煩慮,遣消俗塵,歡喜念佛,好心情”,當下我就釋然了。倒不是因為經師父的宣傳,此文可能看的人更多了,是因為師父的話讓我想到文章是有其壽命的。

  像這樣的好文章,毫無疑問的,可以預判的是:三年之後,五年之後,十年之後,也一定會有人歡喜地閱讀,也一定有人持續的轉載。任何一篇文章,其實在落筆寫成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它的生命力,也決定了它的壽命:文章受眾有多廣,被閱讀的時限有多長,所起的影響有多深遠,都在文章面世之時,已成定數。

  像有一些文章,開始看的時候心裡就開始嘀咕了:看完了絕對不會再看,甚至還沒看完就不想看了,網絡上的文章多半是這樣的(當然也有極少數文章是閃光的,但需要有眼光的人才能發);而有些文章,讀的時候,心裡就在想:應該收藏起來,不說像古人那樣藏之金匮,總得在下次找的時候,毫不費力就能找到。

  所以,我真是在那瞎著急,純屬無事找事,就像小樹發芽的時候,開始肯定是不起眼的,跟草一樣高,但是,它終有一天會長成大樹的。隨著時間的推演,一切都會展現出來。

  文章跟樹差不多,樹種不同,壽命也不同。有些樹十年,有些樹二十年,有些樹一千多年。我曾見過一棵一千六百多年的樹,當時感慨,人不如樹,在一千多年的歲月裡,多少人死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乃至帝王將相,不都死了嗎?骨頭都找不到了。而地上又歷經了多少戰火,多少地震,自然的破壞,人為的毀滅,很多東西都消逝了,但是這棵樹居然一直在活著,生機盎然地立在那裡。

  人不如樹,卻也樹不如言,有些話的壽命也很長,長到說出來都感覺很不可思議,比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這話最保守的估計流傳也有五千年了,這是上古時候堯禅讓給舜,舜禅讓禹,一直口傳心授下來的一句話,這不是“人不如樹,樹不如言”嗎?這句話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湮沒。

  學過物理的都知道,放射性元素有半衰期,也即是放射性的原子衰變至原來數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簡單說就是這個元素從出現的時間算起,然後不斷地向外能量釋放,釋放其能量一半的時候,所需要的時間。這個時間差別非常大,有一種金屬元素,它的半衰期是0.0018秒,可說瞬間就沒有了,鈉的半衰期是15個小時,鐵的是90天,鉀的是1億年,鈾的是45億年。從0.0018秒到45億年,這個差別夠大吧!

  文章也一樣,也有半衰期,文章一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能量就不斷地衰減,但有些就留下來了。文和文的壽命差別也如上面列舉的元素半衰期一樣——天差地別。

  李元松說:“修行人講的話,要像刻在銅壁上的字,永遠有效。”永遠有效的意思是:一句話在10年前說過,10年後還是奏效的;50年前說過的,50年後仍舊不缪;在此地說正確,換到別的地方說還正確;對此人說有效,對其它人說還是起作用。就像師父以前寫的《弘願寺網絡部工作的三個要求》,當時肯定是針對某種情況的應時之作,可是到現在仍然有很強的指導性,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據我所知上人寫的那句“當你悲傷時,應知我也在哭泣,當你高興時,應知我也在歡喜”時,也是在一個特殊因緣下隨手寫的,可就是這簡單幾句,讀起來永遠有效啊,不但永遠有效,而且對所有人都有效,超越時間、空間。

  文章,或者說一件作品的壽命和什麼有關呢?

  我覺得,一個是跟創作的當時注入的心力有關系,世俗作品往往是這種情況。就像老版的《西游記》,讓很多人百看不厭,因為當時眾人注入的心力很多,當時演員真是抱著“一生只做一事又何妨”的心情再拍戲,非常用心,在耗費心力的過程中,等同於是往作品充進能量的過程,觀眾雖然只是不經意的觀看,但也能從直覺上感受到的。後面翻拍的很多,但從來沒能超越。

  另外一個,還跟創作者與佛心的距離有關,心跟佛心距離越近,所出言語、文章、著作乃至各種作品壽命也越久,因為佛本身是無量壽,即便其創作的過程看似信手拈來,毫無功夫行跡可得。像古代的寒山拾得,當時他們只是隨手寫詩題在樹上、石壁上、牆壁上,但是有明眼人一望即知,這些詩是可以流芳百世的,所以到處索跡抄錄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在歐美一些國家年輕人世界裡,寒山拾得的名氣說不定大過李白杜甫。德蘭修女有一句話:“一切都會消失,但愛會留下來”,其實也表達了這個意思,佛心也即是愛心,什麼都會隨時間消逝,佛心不泯,愛心不滅。

  (也提醒下網絡時代的年輕朋友們,我們讀書的時候要多讀一些壽命長的書,不能光看電子書,網絡文,要經常翻一翻經典,只有多讀這樣的書,才能增強所創作的文章的壽命。不然的話,所說的話,可能別人聽了即不願再想聽;所寫的文,別人讀一遍就不會讀第二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