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你給父母“拜”過年嗎?

    

  古時“拜年”一詞是指晚輩向長者叩頭施禮、拜賀新年。現如今,又有幾人給父母磕過頭、“拜”過年呢?今年春節我們不妨重溫一下中國傳統的拜年禮節,從新年開始,啟動自己的恭敬心,帶著孩子拜拜自己的父母長輩,體會一下俯下身時內心的妥帖與感動,也為孩子做個孝行的榜樣。
  

70561424354793  

  拜年的歷史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原本拜年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述道:“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剌,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僕應門,則皆卻人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結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還。三四日後,始暇拜其父母。”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
  
  中國人自明清起始,對拜年禮儀定下了不成文的規矩,有著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輩份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拜親朋也講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這種習俗早在宋朝時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到了清朝年間,拜年禮儀有了升華。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谒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一般說來,平輩間拜年則拱手致語就行了。
  
  拜年習俗中最隆重的應該說是團拜。“團拜”形式,大約起源於清朝時期,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就曾說過:“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拜年禮儀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傳統保存得比較好的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凶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平輩間的拜年。
  
  四是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於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是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於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於平輩間,男女皆行。
  
  如今,由於各種原因,古時候的許多禮儀都已經佚失了,很多年輕人可能從未給自己的父母行過禮,甚至有些人都從未磕過頭。曾有人做過調查,在一群受訪者中,進寺廟磕頭的占一部分,在家給父母磕過頭的幾乎沒有,好在問起應不應該給父母磕頭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合情合理。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個形式,不是真正的孝敬,因此不屑一顧。但做起來時我們可能會體會到,俯下身去、匍匐在地對於我們來說也並不那麼容易。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是相連的,心裡有了恭敬和謙虛,我們才能真正沒有障礙地跪地磕頭;反之,五體投地也能幫助我們折服傲慢、生起恭敬心。有這份孝心的朋友不妨試一試,體會一下給父母磕頭時內心有沒有恭敬與感動。春節正是效法古聖先賢、踐行《弟子規》的好時機,也建議更多的家長帶領孩子向逐漸老去的父母磕個頭、行個禮,正兒八經拜個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