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教法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應再被肆意曲解


 

儒家思想在漢代以來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在這種思想背景下,很多人認為出家是不孝的行為。《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出家剃髮就成了不孝的行為。還有一句話是沒有信仰的人誹謗出家不孝時常常提到的,或是成為父母阻礙子女出家最大心裡障礙的,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對老百姓影響非常大,一直到現在還有餘威,那就是執著“生兒子”。在古代一個女人沒有生兒子,可以說一生都抬不起頭。越是社會影響大的家族越是在乎這個問題。一個人娶了妻子,生了女兒,這個人就被貼上不孝的標籤。現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一家只生一個孩子,中國有49%的家庭生的是女孩,如果還執著這個說法,那中國將近一半的人不孝了。

對“不孝有三”的三種不孝,有一種說法:生不能養,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其中“無後”為葬不能祭祀裡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並沒有說不孝有哪三種。但在《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註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若不懂得順從的意義,對父母錯誤的行為也一味順從,將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其中第三點影響最大,又延續到現代,父母親看到孩子長大,到適婚年紀,或者兒女結婚多年,卻沒有子嗣,就開始著急,常常會念叨:“孩子不孝。”或者懷孕後,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手段想知道是男是女,聽說是女孩就墮胎,甚至出生後拋棄。這也就是為何中國人一向重男輕女的原因。                    

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儒教冠冕堂皇的帽子,確是儒生為了幫助封建王朝建立宗法制度,對孟子思想的斷章取義和肆意杜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了解到的含義。

我認為更符合原意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禀告但與禀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禀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其實,孟子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並非不知變通的老道學。那麼孟子的話為什麼會被斷章取義到這種程度!唯一的可能就是道學家的故意。很明顯,《孟子》的文字不是隨便一個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裡應該不會差到把這麼簡單的文字都誤解的地步。所以這種誤解是一種故意,或者說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闡述“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學要旨。

出家是一種世出世間的大孝思想,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舉動。有人會誤解出家僧尼,說出家了就與六親眷屬斷絕了關係,斷了父子母子的感情,或沒有給家庭傳宗接代,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現。其實出家就是剃除鬚髮為僧尼,做佛陀教育的實踐者和傳播者!更重要的是出煩惱之家,出生死之家,出慾望之家,出貪嗔癡之家,出邪知邪見之家,出自私自利之家,出迷惑的家而入覺悟的大家;舍我見、他見、身見的家而入佛知見的大家;完善人格,覺悟人生,統領大眾,利益有情眾生。真正的出家是出六道輪迴之家,這才是出家的真實義所在。

所以奉勸大家,不要不求甚解,不要人云亦云,自願做被蒙蔽智慧的人。不要斷章取義的搬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攻擊別人出家,或自己執著於此阻礙別人出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一種嚴重的愚昧思想,是意識形態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